大陸社會十多年來經歷濃縮西方世界百年的文明發展,人民與土地所遭受的衝擊型塑了相當特殊的人文與地理景觀,而攝影正是記錄這種極端變異最直接、也最能反映現實或虛幻面的方式。

海馬迴光畫館本月推出兩位90年代中期以直接攝影拍攝於大陸的藝術家作品─大陸攝影家木格的《回家》與美國的劉威汗《OK China》,兩者鏡頭皆朝向地表變動痕跡和城市面臨轉型或更新建設留下文明與廢墟錯置的地帶,也將更多熱情聚焦於人物,回歸心理素質、簡單直接的觀看,回應所處環境的身分位置以及對外的觀察。兩位攝影師「出發」與「歸返」的態度與地方認同不一,透過內發式、具性格質地的敘述風格,「異鄉」或「家鄉」的鄉愁意義與內涵互異。木格「幽微」靜默的灰色基調與劉威汗在暗黑裡反射粗糙的「閃光」,都揉合了寫實與不同土地認知的想像,疊合成自我主體在環境客體中多重鏡面的觀看。創作者看似不同的表現形式卻不約而同地另闢蹊徑,讓觀者經由一個身陷其中的旁觀者跟一個被排拒的參與者,透過兩種不同視角來逼近一個虛擬的模糊感性團塊,「家」。

不同於傳統紀實攝影,兩人作品並不直接針對主敘事做線性的鋪陳,而各自以自身位置去經歷,以大陸的城市化過程所影響的區域作為主要描述對象。木格,作為一個不得不的當事者(作者及家人多受三峽大壩拆遷計畫所造成散庒效應的間接影響),2005年開始拍攝回返家鄉路途上的景觀,除了因三峽大壩工程變動的地貌和城市景觀,亦將更多的關注投向生活與工作因工程受波及的居民和民工。作品《回家》採取了鄉愁式的低反差暖調影像,以看似理性的情緒操作,來避免對現況的直指。而西方民主政治的操作,多傾向於理性的非理性抗爭。這樣的情緒也對照了劉威汗的作品。祖輩從大陸移民至台灣,成長與求學過程往返台美兩地的劉威汗,對於國與家的概念是斷截後拼湊而成的,身分認同也是多重歧異和定位模糊的意識。他於2008年前往大陸,抵成都後沿長江東走,至武漢後北上西安、山西沿途拍攝,當時為汶川地震災後與北京奧運時期,他的鏡頭並沒有特別對準這兩大事件,工地錯落大樓間,處於城市新舊交替的過渡階段,高反差、模糊以及刮片的影像操作,產生一種傷痕式的影像氛圍,述說個人對於三代之間虛擬的國族思維,以及在造訪稱為故鄉的異鄉期間身體所經歷的懸欠狀態。

木格與劉威汗的作品,加入了高度的情感指涉且不以線性敘事為表現主軸,改以影像情緒作為武器,以感性團塊與理性包裝下的偽理性進行交戰。面對新型態的前現代發展思維,這樣的影像策略反而能進行有效的突圍,以一種新型態的「紀實攝影」對「非典型」的城市化發展進行奇襲。我們在木格的影像當中,閱讀到的他人,不只是一種投射更像是一個時代的典型。而劉威汗所咆哮的也不只是自身的困境,而是一種就算是家事,也無法跟自己產生連結的無力。

「心行─木格・劉威汗二人展」將於11/30(六)下午三點舉行開幕茶會暨藝術家座談,展覽至12/29(日)止,地點於台南市成功路83號2F海馬迴光畫館。開放時間每週三~日13:00-20:00,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往參觀,或洽詢06-2223495、www.fotoaura.com.tw了解更多資訊。

 

開幕時間:2013-11-30 (六) 15:00

展期:2013-11-30 – 2013-12-29

展覽地點:海馬迴光畫館(台南市成功路83號2樓、3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