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與我們的關係是什麼?

考古學家就像偵探,能從地層及一堆廢土中抽絲剝繭,描摹出史前人類的生命史與生活環境。透過考古,重新認識這片土地上的人類活動以及自然與人文環境的漫長變遷。考古遺址不僅是過去送給未來世代的禮物,也是建立土地認同、社會永續經營的基礎。

✦活動:《考古臺灣》獨立書店巡迴講座
✦時間:2018/1/12(五) 18:30-20:00
✦地點:紅絲線(彰化縣彰化市城中街20號)
✦講者:陳歆怡(本書主要作者/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入場:自由入場,費用隨喜

歡迎現場購書,折扣優惠

當天入場聽講者,《經典雜誌》贈送來店禮《經典雜誌》一本、經典雜誌明信片。如購買《考古臺灣》或訂閱經典雜誌優惠專案,除原定贈品外,還能獲得經典雜誌《台灣家園》系列專書,《史前歷險記》桌遊、《寶藏台灣》桌遊等豐富獎項抽獎機會,歡迎讀者們一同前來參加!

– – –

■ 書籍介紹

3萬年前的台灣就有人類活動!考古學家如同偵探,透過對地底下遺物、遺跡的層層考察與抽絲剝繭,描摹出史前人類的生活圖像;台灣的史前人類,不僅懂得善用自然資源,且精於工藝,還發展出海與陸路的長距離物質交換與人群交流,激盪出各地多元而豐富的文化。
.
由於占據著東海與南海之間的交通孔道,台灣自古就是亞洲大陸文明中心向外擴散的路徑之一,根據語言學的研究,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台灣大坌坑文化,很可能就是古南島語族往太平洋擴散的始祖。自新石器時代中期以來,台灣與環南海地區的人群也有密切的物質、人群與技術的交流。史前文化人群可以說是當代原住民族的祖先,近年考古學家致力於連結與解釋史前時代人群與當代原住民族的關係,也牽動原住民的文化認同與舊社尋根。
.
回到現實社會,考古遺址經常面臨工程開發威脅,需要全民關心。考古發掘後,必須經過整飭、修護、研究的漫長過程,才轉為歷史文化養分。經典雜誌相信,保存過去,是為了營造更好的未來,也是建立土地認同、永續經營的基礎。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們認識這片土地曾經出現的豐美文化,也更看重考古的價值。
.

■ 講者介紹

陳歆怡,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歷任報紙、雜誌採訪編輯,現任經典雜誌資深撰述,《考古台灣》主要作者與執行主編。原對考古學一竅不通,但喜歡發掘有古老性、層層堆疊的題材。

– – –

「友善書業 X 經典雜誌」獨立書店巡迴講座:《考古臺灣》──跟著考古偵探遊寶島

由紅絲線、經典雜誌、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共同主辦

慈濟基金會創辦之《經典》雜誌,秉持「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的宗旨,長期深入探討生態、歷史及當代人文議題。2017年推出的《考古台灣》一書,更是耗資百萬、歷經年餘精心製作,深入淺出地介紹台灣考古近20年來的重要新發現,幕後有數十位考古學家傾囊相授,收錄超過兩百件博物館及研究機構考古藏品,全彩精裝並附生動插畫,值得品味收藏。
.
《考古臺灣》介紹台灣近二十年來重大考古遺址發掘和主要發現,讓讀者了解史前文化對台灣社會、文化發展的深層意義。這些個案報告,穿綴著幾個重要的主軸,使讀者在欣賞精美的實物標本影像和古代生活模擬圖像及解說之餘,能潛移默悟出這些議題的當代重要性。在這本精美製作的書中,編者及撰文者共同勾畫出一個建立台灣多元社會的願景:從歷史長河中找出如何消弭族群對立、培養多元文化包容性的氣質,是當代台灣人有待完成的目標。

──黃樹民(中央研究院院士,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

從數萬年前開始,台灣已經是史前人類所要追尋的樂園,他們在此胼手胝足,生生不息,一直延續到今日。我們今日之所以能夠建構起台灣三萬年來的人類歷史,都必須歸功於地下出土的考古資料,以及考古學家上山下海、風塵僕僕地在台灣各地研究或搶救古代台灣人的文化遺產。《考古臺灣》述說了考古學家如何從殘缺破碎的資料中,拼湊出不同階段人類在台灣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故事,值得讀者用心閱讀,細細品味。

──臧振華(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史語所所長)
.

《考古臺灣》不同於一般的考古學著作生冷艱澀,將許多人看不懂的學術文字化做大家熟悉的語言,以不同主題說明台灣考古學界最近幾年的工作狀態,最後甚且檢討工程和考古搶救工作的議題,可說面面俱到。由衷建議大家在展讀這本圖文並茂的考古通俗著作時,也能思考這些考古遺址背後所代表的大歷史意涵,一同為建構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哲學而努力。

──劉益昌(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所長,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source:考古臺灣──跟著考古偵探遊寶島:「友善書業 X 經典雜誌」獨立書店巡迴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