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的地毯超髒,但是客人就要到了,你可能有幾種處理方式:買一個地毯清潔機、請清潔公司專員來處理,或是到專業機具店裡租個地毯清潔機。但如果你住在倫敦南部的西諾伍德(West Norwood),現在還可以有個新選擇——你只要花個 9 英鎊(約新台幣360元)到附近的「借物館 」(Library of Things)借一台地毯清潔機來用就可以了。

位在東倫敦的借物館實體店鋪。(攝影:Sebastian Wood。圖片來源:Library of Things。授權方式:Media use)

不用買了,來借東西吧!

「這是個很簡單的概念。」26歲的借物館共同創辦人蕾貝卡.特里維廉(Rebecca Trevalyan)表示。

甫在7月開張第一家實體店鋪,借物館標榜不需會費,每個人都能免費申請,並享有每週租借五項物件的權限。9英鎊的地毯清潔機是借用費最高的物件之一,其他大部分的物件只要 2 到4英鎊(約新台幣80到160元)就可以借回家。舉例來說,2英鎊可以借到園藝耙子,4英鎊可以借到麵包機。

會員們只要瀏覽線上清單,就可以看到所有可供租借的物件,包括各種DIY器具、露營裝備、廚房用品,甚至是潛水衣。

「我們運作的方式是,借物館擁有物件的所有權,然後用很低的價格租借給民眾。至於租用費,則取決於該物件的價值和搶手程度。」特里維廉說明。

最早,特里威廉和另外兩位創辦人透過Kickstarter募資平台,成功籌措了約1萬4500英鎊(約新台幣60萬元)的創立基金。根據《英國衛報》報導,雖然7月實體店鋪開始營運時,借物館只吸引了150位會員加入,但他們積極尋找發展機會,未來潛力不容小覷,目前已獲得當地特力屋公司贊助總價 1000英鎊(約新台幣4萬1500元)的等值物品;此外,知名戶外用品品牌貝豪斯(Berghaus)和巴塔哥尼亞(Patagonia)也贊助了登山背包、旅行帆布袋和其他物品。

「我們希望這些借出的物品都能有第一流的品質,所以盡可能不接受二手物品捐贈,因為我們必須確保物品的使用能安全無虞,尤其是電器設備。」特里維廉補充。

實體店鋪內部陳列。(攝影:Sebastian Wood。圖片來源:Library of Things。授權方式:Media use)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除了借物費用外,他們還希望透過販賣自有品牌商品,以及螺絲釘和清潔劑等附屬產品來創造更多收益;借物館也贏得英國皇家文藝學會(Royal Society of Arts)的擴展促進獎(Scaling Catalyst Award),製作套裝教戰手冊,將借物館的商業模式推廣給其他組織;此外,他們也開設「新兵訓練營」來幫助其他組織設立自己的借物館。

「我們希望借物的概念將來會出現在各種形式裡,例如圖書館、住宅房產、社區中心和商店。」特里維廉說。

每年千億美元產值 共享經濟蓬勃發展中

相較於直接購買產品,貸款、租借、交換等方式都能幫助人們達成目的,也都是過往就已經出現的服務,但像借物館這種不販售所有權的共享模式,在網路革命的推波助瀾之下,產業正扶搖直上。根據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PwC)2014年的調查報告,預計到了2025年,共享經濟 (sharing economy)的全球產值可達每年3350億美元,相當於傳統租賃部門的預估產值。

共享經濟的知名案例包括共乘業者優步(Uber)、汽車隨停隨租的ZipCar、和任務小幫手TaskRabbit等,紛紛在各自產業帶來革命性的衝擊。因此,許多傳統業者紛紛跳出來抵制這些創新的共享服務模式,例如,全球飯店產業就對Airbnb網站註1持反對意見。

然而,借物館的企圖心與這些案例不同。特里維廉認為,借物館的目標在於「如何讓一個組織能為在地社區和會員負責,並且會員之間形成真正的對等式網絡體系(peer-to-peer,譯註:又稱點對點技術,即不依靠一中心伺服器,而是由用戶端形成的節點互相連結和分享資訊)」。這和優步的模式相當不同,因為優步的開放平台仍被私人操控與擁有。

其他想像:時間做為一種貨幣

另一個相似的案例是位於倫敦的工作分享平台「小時經濟 (Economy of Hours,簡稱Echo )」,該網路有超過3000位使用者,在這個平台上,會員彼此用各自的時間和技術進行平等交易。不論提供的是設計還是剪髮服務,都是用一個人一小時的技能換取另一個人一小時的服務。但是,不同於其他大型技能交換組織,例如TaskRabbit、Fiverr、和PeoplePerHour,小時經濟並沒有實際的金錢交易。

小時經濟的營運總監莎拉.亨德森(Sarah Henderson)表示:「我們從共同創造的民主概念為出發點,讓每個人都能在創造的過程中享有同等的尊重與參與,這是我們的核心理念。」

在小時經濟的平台上,會員可以交換彼此的時間來獲得不同服務。(圖片擷取自Economy of Hours網站。)

 

小時經濟被登記為一家「社區利益公司」(a 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亨德森向《英國衛報》透露,目前遭遇的最大限制還是資金。因為沒有任何利潤,該公司只得依賴補助金、志工和慈善捐款來營運,並支付三位員工的薪水(上述談到的借物館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員工有給薪)。

擴大營運模式的規模總是一大挑戰。專業顧問組織「未來論壇(Forum for the Future)」永續商業主任班.凱勒(Ben Kellard)表示,社會企業總是有遠大的理想和創意,但他們缺乏資本和市場。相較之下,一般大企業缺少理想和創意,但卻坐擁充沛的市場與資金。「理論上,豐沛的創意和理想,應該會與大規模的資金及市場完美結合,但是現實往往不是如此。」

然而,凱勒認為共享經濟是「不可逆的趨勢」,企業若忽視這些崛起中的創新者,等於是在拿未來的發展開玩笑。目前,與這些新創公司發展網絡連結和實驗性合作模式,可能比建立完全的合夥關係更為實際。這樣的例子包括一開始設立於哥倫比亞的創投公司Wayra註2

另一個共享經濟社會企業需要跨過的障礙,是市場需求仍然不高。特力屋資助的街頭銀行(Streetbank)創立人山姆.史蒂芬斯(Sam Stephens)憂心地表示,現在民眾可以輕易地上網消費,可以說是「盲目消費」最猖獗的黑暗時代。他擔心,可能必須透過金融海嘯這樣的經濟災難,才能讓一般消費者認真考慮以共享取代購買。

不過,史蒂芬斯仍懷抱希望,也許有朝一日能透過民主運作及社區自有的共享經濟模式,扭轉消費資本主義(consumer capitalism)掛帥的局勢。

 

註1:Airbnb是一個國際訂房網站,直接媒合欲出租房子的屋主與有住房需求(通常是因為旅遊)的客人,Airbnb則從中收取佣金。
註2:Wayra 是由日常用品及食品龍頭聯合利華成立的創想平台 Unilever Foundry 和西班牙電信公司(Telefonica) 共同創立,目前已資助超過歐美 350 個新創公司的成立。(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本文轉載自環境通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