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當紛擾佔據了生活的每個日夜,何嘗不試著把自己交付於隔絕喧囂的空間?

讓我們在這個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所創造的名為「靜河流深」的場域裡,感受深刻的寧靜。

 

高雄市立美術館23年以來,首次的空間規模大改造

「靜河流深」是作為高雄市立美術館開館23年以來,首次的空間規模大改造,機會相當難得。

對此,南藝網與身為策展人的高美館館長-李玉玲博士,進行訪談。透過李玉玲博士精心地解說與分享,以及彼此的交流下帶各位細品「靜河流深」。

改建的呈現回應了李玉玲博士對於新型態美術館的想像。她將想法歸為兩點:「美術館不只是觀賞展覽的殿堂,更是帶來特殊體驗的場域,以及使美術館與城市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

李玉玲博士對於空間改造的重點相當明確:「高美館整體從光線定義空間,設定三大目標:照明的改善、動線的串聯,以及發揮高美館得天獨厚的優勢-40多公頃的生態園區,藉此與內部的視覺相結合,使觀賞者對空間交換的觀感更加強烈。」

「起初決定以104與105展覽室開始進行,這兩個位置的狀態相對美術館而言,雖然是空間問題最大,但同時也是最具戲劇性的。當中非常重要的還有在105展覽室,日本藝術家柳美和的作品。這件蘭花溫室的裝置藝術是為了展覽特別量身打造的,藉由室內溫室透過空間改造,能夠看見室外園區。」

▲高美館104展覽室改造後新面貌(圖片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吳明杰)

▲高美館105展覽室改造後新面貌(圖片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吳明杰)

▲柳美和(Miwa Yanagi),《花獻計畫:尋找阿婆蘭》(局部)/圖片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對室內光線設計,館長也為我們介紹了其中巧思:「不僅透過戶外自然光呈現光感,更結合了高科技,由玻璃纖維製成的光膜所打造出的天花光線非常自然,這些燈光皆為環保的LED燈。而地坪的部分為無縫強化水泥,與當代場域相當合適。」

▲引自戶外自然光之光廊(圖片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吳明杰)

▲由人造光打造之光廊(圖片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攝影:吳明杰)

▲須田悅弘(Yoshihiro Suda),《鬱金香》,原木上色,2018。/圖片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由室外的自然光線與環保科技相互結合的每一個細節,都是透過李玉玲博士與藝術家們的巧思之下精心設計。(上圖)這一道美麗的自然光光廊也是特地打造的場域。走過的時候,除了感受戶外園區的盎然綠意,更別忘了揚起頭與鬱金香來場奇妙的邂逅。

 

「靜河流深」以河流做為隱喻,回歸河流的本質。

「靜河流深」與高雄也有著很大的關係。李玉玲博士帶著微笑淡淡地說:「有河流流經的城市是很美麗的。」而高雄正是由愛河交織而成的港都。在這樣的意念之下,構想出以「靜河流深」命名的初衷-英文片語”Still Water Run Deep”

▲圖片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Still Water Run Deep”中文直譯為為「靜水流深」,這句成語代表沉默寡言者深藏丘壑之意。展覽命名將「水」改為「河」,將Still Water「靜止的水」轉化為「安靜的河流」。

「靜河流深」將河流最原始的意義透過展覽呈現,並非特指哪一條地理河流。河流不停地流動、連接、分流迎向聚合,聚合後又再次分流。無論是哪個狀態,都擁有各自的異質性,同時也能形成整體感。回到以河流做為隱喻的概念:河流就猶如人類般,我們活著,同樣會面對這一生未知卻無數次的相聚與離散。

 

河流貫穿了時空,匯聚土地的記憶-流域

河流是開放且自在的,它與時空交融,猶如整個宇宙。不僅串聯起一座城市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更承載著歷史的重量,我們都該抱持景仰的態度看待河流的悠遠不息。

「靜河流深」不僅在高美館,它更涵蓋了橫向的空間概念與縱向的時間性,將流經的場域串連在一起(中都唐榮磚窯廠-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電影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旗津灶咖)。無論在館內展區,抑或是館外支流,除了質地上的呈現,更富有視覺上的詩意。為此,館長李玉玲博士特別邀請能夠將意義連貫的藝術家們來到高雄,創作和這片土地有關的作品。

同時更展出高美館館藏精選-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生所拍攝的19世紀的打狗(高雄舊稱)完整影像紀錄,將昔今串聯,讓我們感受世代的交替與價值。

▲約瑟夫‧科蘇思(Joseph Kosuth),《世界地圖(台灣)》,2017-2018。/圖片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前為謝素梅(Su-Mei Tse)作品-許多說過的話,後為蔡佳葳作品-紀念詩人余光中(1928-2017)- 安石榴。/圖片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橋本雅也(Masaya Hashimoto)的作品。/圖片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橋本雅也(Masaya Hashimoto)以鹿角和鹿骨雕刻之作品《日本水仙》。/圖片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打狗港-1》,101.5×105.5cm,攝於1871年,2012年取得授權數位輸出。(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柳美和(Miwa Yanagi)桃樹攝影作品-女神和男神在桃樹下離別。/圖片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陳文祺,《偽日記-高雄》(局部),攝影裝置,2017-2018。/圖片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Candy Bird於高美館內支流作品《他者之一》。/圖片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中都唐榮磚窯廠為館外支流之一。/圖片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陳文祺位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的作品《人為歷史—真實時空的記憶》。/圖片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靜河流深」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顛覆西方現代性知識分類體系的開放性書籍地景。/圖片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旗津灶咖內部一隅。/圖片由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安靜並非死寂,而是通往深刻的路徑

對於「靜河流深」這個展覽,李玉玲博士語氣堅定而溫柔地訴說:「透過靜河流深,我真正想談的,是安靜與深刻。安靜並不是死寂,而是唯有安靜,才能帶來深刻。」

▲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李玉玲 博士 /圖片由南藝網提供

 

「靜河流深」最重要的核心意義為「安靜」與「深刻」

這兩者皆是世間萬物最原始的狀態,卻也是最難以企及的境界。

 

你是否已很久沒有好好傾聽內心真實的聲音,與自己說說話了呢?

在整個展覽空間的路線中,策展人李玉玲博士特意安排了各式各樣的聲音,都是沉靜下來才能夠聽見的。從一樓的水流聲,看見烏如黑墨的水池,再步上二樓,整個空間迴盪著微生物細碎的聲音,彷彿置身於生態園區,最後再由此引導回歸一樓,感受潺潺的流水聲與幽谷中的大提琴聲。

對於「靜河流深」的建築構造與展場設計,李玉玲博士自信地表示:「這般靜逸和諧的場域,是在都市生活少有的。對國內而言,如此特殊的空間體驗與安排,尤其是公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可以說是首次,藉著『靜河流深』跨出了相當重要的一步。」

 

「高雄近幾年致力於以文化與藝術重新定義自己,打造出不同於工業都市的面貌。在這裡,能夠感受到與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空間感,當身體鬆緩下來之後,雙眼才真的能夠看見。看見藝術,是我希望能夠透過靜河流深為所有人帶來的充滿愛的禮物。」-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李玉玲 博士

 

回歸「靜河流深」的核心意義:「安靜」與「深刻」

「安靜」與「深刻」為李玉玲博士透過「靜河流深」最想傳遞的理念,而同樣也是作為一座文化都市必須具備也相當重要的品格。

「靜河流深」所希冀的是:這座城市能夠以沉著、穩定的腳步前進

由河流串起的每一個場域,都能夠互相包容與尊重彼此的不同,跨越界線,為這片土地帶來不朽的故事。秉持著內斂的品格精神,昔日的痕跡終能成為歷久彌新的寶藏,今日的開創也將為港都注入新穎的能量。

 

 

 

南藝網 編輯/Hs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