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4 4 月, 2024
spot_img

《浯事吾聞》金門藝術創意青年正在亞洲蓬勃發展中

金門的藝術創意青年群體正處於亞洲蓬勃發展的時刻,尤其在2023年下半年,金門旅台的藝術創意青年們展現出了令人矚目的才華。 七月份,台灣國樂團在台灣戲曲中心舉辦了NCO器樂大賽「吳儂阮語」中阮新秀選拔,原籍烈嶼的才女孫聿瑩以精湛的技巧和強烈的氣場脫穎而出,不僅贏得了大賽冠軍,還榮獲「最佳人氣獎」。 孫聿瑩是原籍烈嶼,目前就讀台灣藝術大學國樂系三年級。她在比賽中展現出了非凡的技藝,例如以雙手凌空畫圓表現太極的變化,展示了對陳奕濰創作的指定曲「太極」中的阮協奏曲充滿獨特見解。她不僅巧妙地詮釋了技巧,還融入了自己的舞台表現,尤其是上下台時以俠客般的姿態向觀眾和樂團團員致敬,展現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戲劇張力。

屏東人抵家-廣告看板彩繪─鄭國鐘

鄭國鐘是鹽埔人,爸媽都是農工,上有四個姊姊一個哥哥,身為家裡第一個拿到高中學歷的孩子,他認為會讀書和走入廣告招牌彩繪這一行並無關聯,「老天爺賞飯吃,他給我一個天賦,就是寫字很漂亮,我從小到大寫書法都拿第一名。」他也因此被高中同學引薦入行,先在高雄岡山拜師,也曾學畫工地的立體透視圖。但談起追隨師傅,他認為具備「視覺學習能力」也很重要。「像我大部分時間,白天就看師傅怎麼畫,晚上自己練習。 」
- 互惠贊助-spot_img

熱門必讀

【僑務專刊專題報導二】大地吳心泉宅 金門首件旅外金僑祖厝捐贈個案

吳友鏗帶著妻兒,將祖父在馬來西亞發跡的「金泉發」商號的複刻版送回金門祖厝(金門日報歷史照片) 大地吳心泉宅是縣定古蹟,是金門首件旅外金僑將祖厝捐贈給縣政府,歷經過一年四個月的修繕,於2021年6月完工。金門縣縣定古蹟大地吳心泉宅位於金沙鎮大地自然村,大地人吳心泉於一九二九年開始興建,一九三三年完成,為金門僑匯建築代表之一,混合傳統及洋樓建築特色,充分代表一九二○年代金門盛行的閩洋折衷僑匯建築形式,具有高度的歷史與藝術價值。金門縣政府於二○一二年十二月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縣定古蹟。多年前房屋繼承人吳友鏗徵得另一繼承人吳友量同意,把房屋所有權狀從馬來西亞帶來贈予金門縣政府,成就一段佳話,之後也影響沙美張文帝洋樓繼承人張惠英起而效法,把張文帝洋樓也捐給縣府。主持吳心泉宅調研計畫的金門大學建築系主任曾逸仁表示,吳心泉是金門人下南洋的代表性人物,十六歲時和大哥吳守作、弟弟吳仲坦到南洋打拚,最終落腳馬六甲,吳心泉開設花崗岩石材場,成為「山王」;他的弟弟吳仲坦則在航運業打下一片天,造就日後「山王與海王」的家族聲勢。吳心泉(Goh Sim Chuan,1887~1950),金沙鎮大地人,早年與長兄吳守作、四弟吳仲坦一同下南洋。1903年吳氏三兄弟先至泰國謀生,在碼頭做苦力,不久吳守作因染疾病故,兩兄弟則轉赴新加坡。其後輾轉至馬來西亞馬六甲,靠勞力賺取微薄薪資,借住在古務角(Kubu)的苦力間。逐漸積累資本後,吳心泉創立「金泉成(KIM CHUAN SENG)」商店,經營五金、鐵釘、木材等生意。爾後又跨足至土木工程與建築營造業,並成立「金泉發(KIM CHUAN FATT)」商號,承攬如國泰大橋、國際橋等馬六甲地標性建築,其中填海造路工程(今馬六甲獨立廣場)更是由吳心泉與其弟吳仲坦合作,在當時兩人各自於營造業與船運事業頗有成就,分別被稱為「山王」與「海王」。晚年由其子吳忠信接掌事業,除原有的營造業,吳忠信亦發展出房地產、花崗石石材廠等事業,將吳家產業發揚光大。事業有成的吳心泉,亦熱衷於家鄉與僑居地的社會公益,曾任馬六甲延陵聯合會主席、同安金廈會館主席等,且曾出資興建大地村落之信仰中心環江宮。事業經營有成後,吳心泉於民國18年(1929)於大地興建祖宅,委由二哥吳守瓢督工,先於民國18至20年(1929-1931)興建傳統二落大厝,聘請在地土水匠司吳守滑(滑司,內洋人)、吳克榮,打石司莊文財(惠安人),木作匠司黃傳心(後浦頭人),共計耗費28,000銀元(大洋)。後再於民國20至22年(1931-1933)年增建右護龍及洋式疊樓。宅第落成後,由其母張昔、兄吳守瓢家族、妻子陳省居住使用。至民國26年(1937)日軍登陸金門前夕,吳心泉派專船將親族接往馬六甲居住,宅第自此則由吳永岸、吳清淡、吳清榮等親族居住與代管。日軍佔金期間,護龍曾被占用為連部使用;民國38至40年(1949-1951),曾為國軍佔用,民國68年(1979)為興建田浦水庫,國軍工兵營再次進駐吳宅護龍。此宅分二階段興建,分別為傳統建築二落的大厝及護龍、洋式疊樓。今年2月祖籍金沙鎮大地的馬來西亞華僑吳友鏗是吳心泉的第四代,國際疫情爆發前,曾數次與父親吳梓新帶領族人返鄉祭祖。今年國際疫情解除,吳友鏗這次帶了一塊祖父吳心泉「金泉發」商號的複刻版,千里迢迢送回金門,並在現場送給陳縣長,希望能擺放在大地「吳心泉宅」,供後人憑弔和紀念,他要要帶妻兒回大地老宅去祭祖,並參觀修復後的老宅。十一年前,吳友鏗第一次回到金門,是由他的叔公吳永仁帶他回來尋根,也第一次看到位於大地的曾祖父吳心泉古厝,內心萬分感動!吳友鏗曾在電影「落番」裡尬一角,他目前在馬六甲從事建築、開發和瀝青廠。在大馬出生成長,六年前曾帶著長子吳銘豪回金,這次又帶著長子回來,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兒女不要忘本。時隔四代百年,吳心泉家族的族風依然屹立在馬六甲上迴盪著,熱心公益,護佑島親,勿忘金門。

【僑務專刊專題報導一】認識馬來西亞馬六甲金門會館

馬六甲金門會館辦理新春祝賀的照片,中間白色衣服的為主席拿督吳梓欣(照片提供:馬六甲金門會館) ﹝資料提供﹞馬六甲金門會館﹝整理撰稿﹞僑訊小組在馬六甲的三寶山上至今可以發現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金門先人的 古墓。根據目前的調查,祖先離鄉背井南來至馬六甲有超過二百年多年的歷史。而馬六甲金門會館成立於戰前,迄今已超過70年,其宗旨乃照顧金門同鄉福利。其創辦人為已故社會聞人吳仲坦、吳朝和暨其他先輩鄉賢。開始組織時,取名「浯江公所」,辦事處設在馬六甲市區巴剎南馬街「金泉春」店內。首任總理吳仲坦。918中日戰爭爆發,日本侵佔金門,造成眾多金門人逃亡海外,其中當時馬六甲是一個與中國最早建立關係的商埠,金門人南來後,輾轉定居馬六甲的為數不少,所以為了照顧同鄉福利,組織「浯江公所」所可說正合其時。不久,日軍鐵蹄席捲馬來亞半島,馬六甲也不能幸免,「浯江公所」與其他華人社團命運一樣,陷入冬眠狀態。經過三年八個月暗無天日的生活,日軍終於投降,馬來亞光復。1946年馬六甲各社團紛紛復興,展開活動,本會館也不例外。吳仲坦先賢退任,由洪金水接任總理職,將「浯江公所」易名為「馬六甲金浯江」,會址設在「洪金水枋廊 」內。不久後,又搬到吉靈街豐興巷樓上。由於沒有固定會所,所以一路來會館很少活動。洪金水逝世後,鄉賢梁基成、吳永仁鑒於本會需擁有一間固定會所,適逢鄉賢拿督吳忠信局紳在新路興建三層樓排屋出售,於是聯絡數位鄉賢,力邀拿督吳忠信出來領導本會。承蒙拿督吳忠信應允將他所建的三層樓排 屋的一個單位,以半價售予本會館,其餘一半則向鄉親門募捐。在他登高一呼之下, 鄉親們紛紛熱烈響應。事隔多年,理事會覺得原有會所狹窄,如欲發展會務,恐不敷應用,必須另行物色較大之建築物作為永久性會所。1994年,身為主席之拿督吳忠信局紳為令長孫吳友鏗授室(結婚之意),除了將全部賀儀捐獻予金浯江會館外,自己另捐出6萬元,其令長郎吳梓新局紳及吳心泉遺產則各捐一萬元;加上諸鄉親所捐獻五萬多元,及將舊會所出售所得款項,馬六甲金門會館才能購置今天這座巍峨壯麗 之三層樓大廈。2001年獲社團註冊局批准之新章程,正式易名為馬六甲金門會館 。本會館主席拿督吳忠信局紳逝世后由張成佳任新主席,2007年張成佳因年事已高,婉拒任主席職,吳梓新局紳眾望所歸當選主席至今。在其英明領導下,會務蒸蒸日上,會員達三百多人,同時展開各種活動,如卡拉OK歌唱組,講座會,致使本會在馬六甲華社中頗具聲望。馬六甲金門會館的歷任主席:第一任 吳仲坦第二任 洪金水第三任 拿督吳忠信局紳第四任 張成佳第五任 吳梓新局紳現任 拿督吳梓新備註:﹝九一八事﹞變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發生的日本侵略戰爭,是日本1931年侵略中國東北的開端,相關雙方是中國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和日本關東軍。﹝授室﹞把家事交給新婦。娶妻結婚之意。

【僑務專刊專題報導二】汶萊騰雲殿 全汶萊唯一的華人廟

我國駐汶萊大使(中左,黑色西裝)陪同法國駐汶萊大使Bernard Regnauld-Fabre(中右黑色套裝)前往汶萊騰雲殿參訪,與騰雲殿董事們合照。(照片來源:騰雲殿提供。) 騰雲殿上的磁磚畫,可以看見許多金門青岐的後代子弟的捐款名。(照片來源:洪忠金攝影)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汶萊騰雲殿是汶萊唯一華人寺廟原為旅汶華人1918年建立,二戰後蒙現任蘇丹父王賜地贈金遷建現址。根據早期騰雲寺善男信女建寺募捐徵信錄遺存僅有的一塊破碎木刻顯示,騰雲寺是在西元1918年6月23日,農曆歲次戌午年5月5日落成舉行奠安大典。早在1918年,曾作為汶萊騰雲殿前身的騰雲寺,拆除後遺存僅有的一塊富有歷史價值的古老刻木。它是農曆歲次戌午年端月15日所雕置的,記錄了當時建廟時善男信女獻捐徵信錄。從木刻的數字顯示,當時巍峨堂皇,古色古香的騰雲寺。而當時的騰雲寺就建築在現在的斯裡巴加灣市對面汶萊河舊址,這塊地皮是前已故拿督天猛公石文熟老先生所奉獻,並由已故建築商曾受記老先生所承建。而在當時,廟宇並沒有董事會的組織。據說,最先是由當時的兩家殷商,春源好和捷成號輪流負責任爐主與幾位擔任頭家,共同負起佛誕慶祝與處理廟宇的一切事物。經過了一些時期,店商多了,才以信杯決定爐主頭家,同時還規定爐主不得連任。經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彈洗禮後,當時廟宇周圍,如同池塘大小的炸彈巨坑,比比皆是。整個汶萊市場,被夷為平地,寸草不留,只有騰雲寺絲毫不受破壞,依然故我的屹立在殘垣瓦礫中。1953年,由於政府的徵用地皮,在當時的華人領袖已故丕顯天猛公拿督林德甫先生與多位佛教老前輩的發動下,成立了騰雲殿建築委員會。已故丕顯天猛公拿督林德甫先生受委為建委會主席,由陳國棟出任副主席。其他委員包括:財政林毓光、文書洪瑞睦、查帳楊豐盛、副查帳揚可飛、設計建築組主任吳鉉灩、組員李仁義、林景坤、王仁程、張三發、林朝葉、許慶源、陳天振、林清球、方文聘、檢查主任曾受記,組員林家室、林登福、林朝琴、林水濱、慶成號、施天棟、林天順、曾興隆。隨著建委會的成立,委員們展開了大規模的募捐運動,在全境善男信女的踴躍捐獻下,在1958年,騰雲寺被拆除,新廟宇於1960年重建完成。一座巍峨堂皇的廟宇,就被重建在先址。據悉,該土地是由現任汶萊蘇丹陛下以辜負往蘇丹哈芝奧瑪阿裡賽夫汀沙阿魯開裡哇汀爵士所贈送,除此之外還捐獻汶幣4萬5,000元予騰雲寺。1960年12月27日舉行了奠安大典,由當時英國駐汶萊第一任最高專員懷特爵士主持落成開幕典禮,王仁程先生主持開啟廟門儀式。群聲音樂社當時也參與其盛。由於建築物比以前大,建築委員會將「騰雲寺」改稱為現在的「騰雲殿」。當時騰雲寺被拆除時,十一塊方形與圓形參半的大柱石墩,被保留下來,陳列在騰雲殿內龍虎井兩旁作為裝飾品。一些石頭雕像柱腳則是靠帆船作為運輸工具,從遙遠的祖鄉運到汶萊。汶萊騰雲殿是汶萊唯一香火鼎盛的佛教徒膜拜的場所。殿內所供奉的神明,包括境主「廣澤尊王」,「玄天上帝」,「關聖帝君」,「保生大帝」,「李府哪吒三太子」,「注生娘娘」,與「福德正神」,神明之威靈顯赫。次年,即1961年成立第一屆汶萊騰雲殿董事會,董事會成立主要的目的,是本著為神明服務的信念,負責處理廟宇的大小事務及管理由政府撥發地充作華人墳場的巴拉克斯華人福壽山。董事會任期為每三年一屆,至今已是第十五屆。騰雲殿是汶萊華人宗教的信仰中心,擁有汶萊華社的影響力,是汶萊華人重要的宗教組織。

【僑務專刊專題報導一】汶萊國度裡的金門幫

汶萊福建會館的牌匾。(圖片來源:汶萊福建會館提供) 汶萊僑領林國欽先生(左二),汶萊騰雲殿董事李詠貞(右二)。(圖片來源:林國欽家人提供) ﹝整理撰搞﹞僑訊小組2019年在汶萊皇家航空公司的臉書上出現這樣話:「每十個汶萊人,就有一個是金門人! 」大家知道,台灣和汶萊有一層緊密地關係相連著嗎?70幾年前,汶萊發現石油後,來自金門烈嶼的華人開始大批的湧入。金門移民從一開始的勞力、漁業等工作,慢慢發展到現在成為在東南亞具有影響力的金門商幫,而當地有名的華人多數都為金門後裔呢!沒錯,在汶萊,金門人的比例的確很高,而汶萊皇家航空有段時間還會直飛汶萊與金門。「在汶萊這個回教國家有各色人種,當中華人佔了15%,而華人中最大的族群就是是來自金門的金門幫。」在汶萊,常常可以聽到這個熟悉的金門腔,他們都是居住在汶萊的金門移民,祖先移民過來,幾乎身無分文,如今這幾位,都是汶萊的商場紅人。汶萊金門幫百貨大亨僑領林國民曾接受採訪時分享:「我的哥哥帶我弟弟,我的弟弟帶他的朋友,有親戚、朋友的關係,就帶他來。」當年來汶萊,根本不用護照,一個又一個的金門人,在這裡落地生根,一開始月收入不到200台幣,如今大家都變成大老闆,林國民說在汶萊,什麼都免稅,生意實在是太好做。汶萊金門幫林國民:「不用公基金,不用人頭稅,不用營業稅,不用所得稅……通通沒有!」金門人吃苦耐勞,所以大家荷包都賺的滿滿的,林國民特別喜歡這首歌,因為歌詞一語道盡了金門移民的心聲。唱片:「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愛拚才會贏!」但是在汶萊要取得公民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汶萊在2014年宣布伊斯蘭化的時候,立刻就引來了激烈批評,但這個人均GDP排名世界第四的伊斯蘭君主國並沒有把這些批評放在眼裡。博爾基亞蘇丹當時曾對這些批評聲發出警告,要求外界尊重汶萊「就像汶萊尊重他們一樣」。博爾基亞給沙里亞法的合理性做辯解時,表示這是「汶萊偉大歷史的一部分」、提供來自真神的指導,就像其字面意義一樣把國家領向「水源之處」,成為他所謂的「伊斯蘭化的新加坡」。以族裔論,汶萊目前大約有10%的人口屬於華裔,是除了占絕對主導地位的馬來人之外的第二大族群,約為4.5萬人。中國人涉足汶萊最早在一千多年前,但近代華人的大量遷入發生在上世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由石油發現帶來的就業以及商業機會吸引了來自中國福建華人、馬來西亞、新加坡和香港的華裔技術工人前來汶萊謀生。而後,英國保護時期內的商業繁榮又吸引了大量閩籍華人到來。據研究,目前汶萊華人的主要是當年福建人的後裔,其中又以金門烈嶼人為最多。經商則是閔籍華人的特徵,在Report On Brunei in 1904中,作者寫到過當時華人作為貿易中間商的能量,「他們大約有500人……,但如果不是他們幾乎操辦了所有貿易,而且這個國家幾乎所有的收入都經過他們之手的話,這個數字(人數)是沒有資格被單獨列出來的……」同時,就像其它任何一個地方的主體民族與移民的分工那樣,汶萊人不屑於從事的服務業也被勤勞的華人接受,很快形成壟斷。當1984年汶萊獲得獨立時,只有大概 9000名華人獲得了汶萊國籍,另外的約兩萬人,反而變成了無國籍人士。而這些,都是在當地生活了幾十年,作出了貢獻的「公民」。2013年,中國日報中文網有過一篇關於汶萊華人無國籍現狀的報導。文中友好協會副主席就無奈地感嘆過:「我們在英國殖民時期拿的英國護照。獨立之後,我們卻成了無國籍。為什麼會越來越糟?」汶萊對入籍的要求不僅作出族裔的區別,還曾經要求所有申請人通過複雜的馬來語和文化考試,並需要連續居住25年以上,並且設置每年200名的限額。後來在僑領們的推動下,入籍法律有所鬆動,比如五十歲以上老人的考試從筆試變為口試,年度配額也有所增加。當年金門祖先為了躲砲戰流亡到海外,如今這群金門人靠著自己的力量,在汶萊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目前在汶萊的金僑社群組織,除了汶萊福建會館外,還有中華總商會,中華台北旅汶僑民協會、台商協會與汶萊騰雲殿等均有金僑僑領的身影。其中以汶萊福建會館最多,汶萊福建會館的成立沿革起於一「晚宴」上。1996年初的一個晚宴上,已故鄉親林碩宗感慨汶萊國的華人要數福建人最多,但就沒有一所屬於福建人的會館。在場者如福建會館已故永久名譽主席拿督林成國鄉親接著也表示,汶萊華人如廣惠、海南、福州等,都各自樹立自己的會館,唯獨缺少福建會館,而在座與會者也各自兼任各會館的名譽顧問,這無非是福建人的諷刺與遺憾。兩位鄉親的熱忱心聲,當場激起與會者的心情,已故丕顯天猛公拿督林德甫先生豪氣萬仗的說:「余年事已高,精神不如當年,會館的組織由你們來成立吧。經濟問題余可全力支持。」已故丕顯如此這般給予精神與經濟上的鼓勵,即時獲得熱烈回響,已故永久名譽主席拿督林成國鄉親率先答應負責章程起草工作,鄉親洪瑞泉先生、林明祥先生、林文坤先生、已故林家室先生等,也積極推動籌辦會館成立之計畫,以上是早期發起草創會館臨時籌備委員。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一日晚上,汶萊華社領袖,已故丕顯天猛公拿督林德甫先生,召集一批包括老、中、青在內的福建鄉親,共同商討籌組福建會館事宜,主張由年輕一輩的來擔任籌備工作,而老一輩的鄉親則扮演諮詢的支援角色,並即時成立會館籌備委員會,已故丕顯建議由鄉親洪瑞泉先生擔任籌委會主席。籌委會成立後,即積極展開籌備工作。由於某些技術上的問題,延至一九九八年七月一日,才接獲社團註冊官方的來函,批准汶萊福建會館之註冊。之後,籌委會即積極展開招收會員之工作,並於一九九八年十月十日成立選舉委員會。組成之選舉委員會,依據章程全權處理第一屆理事選舉工作。該會館首次舉行理事選舉,受到各會員的熱烈支持,投票率高達75%,實屬難得。選舉結果,雖有老一輩的鄉親當選首屆理事,但基於年齡及提拔後進的考量,皆提出辭呈婉拒出任理事。汶萊福建會館首屆理事會於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七日正式成立。首屆理事會(1999 - 2000)於一九九九年元月一日晚宣誓就職。首屆理事會在就職之後,隨即投入會務操作,其他理事配合會員稟承「效忠蘇丹陛下,遵守及維護汶萊之法律及政策,培養會員間融洽關係及增進會員間利益,並向會員提供有關福利、教育、社會慈善及白事方面必要之援助,同時向會員提供有關商業活動方面之資訊與商機,以增進世界各地福建會館間之互相訪問及聯繫」之宗旨展開活動。目前第一代金僑1945-1970年代移民金僑年事已高,也遂漸凋零。而第二、三代,因為汶萊政策相對嚴苛,許多活動都無法辦理,所以金僑後代對金門的事物也比較陌生。不過汶萊福建會館基於培育新生代作為會館的接班人的考量,汶萊福建會館於2001 年7月成立了汶萊福建會館青年團,藉以啟發年輕人特有的魄力和創新力,策畫更多活動,惠及鄉親,期待在汶萊國度裡,讓每一位金僑後代子孫依然擁有中華文化的根基。

【專題報導二】在古老中國城裡的清水祖師爺廟-順興宮

由泰國福建會館的鄉親所建的順興宮,是在地華人的信仰中心之一。 曼谷中國城(Chinatown Bangkok; Yaowarat)分布於三聘街(Sampeng Lane)、耀華力路(Yaowarat Road)、石龍軍路(Charoen Krung Road)主要3條路所形成的社區,昔日為廣東潮州閩南福建等華僑居住經商的地區,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耀華力路由來與發展這座富有華夏風采的名副其實的「中國城」,長約2公里,矗立在泰京城西,由三聘街、耀華力路、石龍軍路三條大街以及許多街巷連接而成。它是老曼谷的街區之一,已有近200年歷史。泰國吞武里時期,國王鄭信有著華人血統,那時候大量的華人湧入暹羅謀生,很多華人聚集到當時的首都吞武里,在湄南河兩岸謀生,職業應該是商販、跑船或是搬運工。在曼谷大皇宮玉佛寺、皇家田還沒有建設之前,那一帶都是華人的聚居地。之後曼谷王朝建立,要在湄南河邊建立大皇宮和寺廟,當地的華人就被要求搬到耀華力路一帶居住。正所謂華人聚居到哪裡,哪裡就會變得繁華,唐人街一帶逐漸變成比較繁華的商業區。但是當時唐人街一帶的街道很窄很亂,無法行駛汽車,制約了其發展。在泰王拉瑪四世執政時期(1851-1868),曼谷大皇宮(The Grand Palace)周邊開始新建能通行汽車的新式道路,位於華人居住的三聘街與石龍軍路之間也規劃建設一條新式馬路,後因為泰王拉瑪四世駕崩,工程延到1892年由泰王拉瑪五世開工建成,並賜名為「耀華力路」(Yaowarat Road),以紀念在開路時慷慨捐出大片土地的一位華僑,該華僑因其爵位名「坤耀華力陀那勒」,該路就以他的爵名稱呼直到今日。耀華力路建成後成為泰國華僑發展的核心區域,因此整條道路上店鋪林立,並有「老噠叻」、「新噠叻」、「龍尾爺街噠叻」以泰文為諧音的傳統市集,還有寺廟、戲院、酒店、咖啡室等傳統店面保留下來。如今仍舊發展蓬勃的,除了有中餐廳、金舖、南北雜貨之外,還有古董店、酒舖及土產店等等,不少百年老店,如林真香肉乾就是其中之一。該區域位於招拍耶河旁,沿上溯,是福建鄉親所建的順興宮,供拜的是清水祖師,每逢元宵,香火繚繞,幾百根蠟燭點亮通宵,甚為壯觀。瑰麗壯觀的順興宮清水祖師聖殿除供奉清水祖師外,還供奉天后聖母及玄天上帝神位,中泰各方善男信女都來上香朝拜,九皇勝會齋期更是盛況空前,配有舞龍等中國傳統節目、十天左右的劇團演出,文唱武打,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 互惠贊助-spot_img

Gaming

【僑務專刊專題報導二】大地吳心泉宅 金門首件旅外金僑祖厝捐贈個案

吳友鏗帶著妻兒,將祖父在馬來西亞發跡的「金泉發」商號的複刻版送回金門祖厝(金門日報歷史照片) 大地吳心泉宅是縣定古蹟,是金門首件旅外金僑將祖厝捐贈給縣政府,歷經過一年四個月的修繕,於2021年6月完工。金門縣縣定古蹟大地吳心泉宅位於金沙鎮大地自然村,大地人吳心泉於一九二九年開始興建,一九三三年完成,為金門僑匯建築代表之一,混合傳統及洋樓建築特色,充分代表一九二○年代金門盛行的閩洋折衷僑匯建築形式,具有高度的歷史與藝術價值。金門縣政府於二○一二年十二月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縣定古蹟。多年前房屋繼承人吳友鏗徵得另一繼承人吳友量同意,把房屋所有權狀從馬來西亞帶來贈予金門縣政府,成就一段佳話,之後也影響沙美張文帝洋樓繼承人張惠英起而效法,把張文帝洋樓也捐給縣府。主持吳心泉宅調研計畫的金門大學建築系主任曾逸仁表示,吳心泉是金門人下南洋的代表性人物,十六歲時和大哥吳守作、弟弟吳仲坦到南洋打拚,最終落腳馬六甲,吳心泉開設花崗岩石材場,成為「山王」;他的弟弟吳仲坦則在航運業打下一片天,造就日後「山王與海王」的家族聲勢。吳心泉(Goh Sim Chuan,1887~1950),金沙鎮大地人,早年與長兄吳守作、四弟吳仲坦一同下南洋。1903年吳氏三兄弟先至泰國謀生,在碼頭做苦力,不久吳守作因染疾病故,兩兄弟則轉赴新加坡。其後輾轉至馬來西亞馬六甲,靠勞力賺取微薄薪資,借住在古務角(Kubu)的苦力間。逐漸積累資本後,吳心泉創立「金泉成(KIM CHUAN SENG)」商店,經營五金、鐵釘、木材等生意。爾後又跨足至土木工程與建築營造業,並成立「金泉發(KIM CHUAN FATT)」商號,承攬如國泰大橋、國際橋等馬六甲地標性建築,其中填海造路工程(今馬六甲獨立廣場)更是由吳心泉與其弟吳仲坦合作,在當時兩人各自於營造業與船運事業頗有成就,分別被稱為「山王」與「海王」。晚年由其子吳忠信接掌事業,除原有的營造業,吳忠信亦發展出房地產、花崗石石材廠等事業,將吳家產業發揚光大。事業有成的吳心泉,亦熱衷於家鄉與僑居地的社會公益,曾任馬六甲延陵聯合會主席、同安金廈會館主席等,且曾出資興建大地村落之信仰中心環江宮。事業經營有成後,吳心泉於民國18年(1929)於大地興建祖宅,委由二哥吳守瓢督工,先於民國18至20年(1929-1931)興建傳統二落大厝,聘請在地土水匠司吳守滑(滑司,內洋人)、吳克榮,打石司莊文財(惠安人),木作匠司黃傳心(後浦頭人),共計耗費28,000銀元(大洋)。後再於民國20至22年(1931-1933)年增建右護龍及洋式疊樓。宅第落成後,由其母張昔、兄吳守瓢家族、妻子陳省居住使用。至民國26年(1937)日軍登陸金門前夕,吳心泉派專船將親族接往馬六甲居住,宅第自此則由吳永岸、吳清淡、吳清榮等親族居住與代管。日軍佔金期間,護龍曾被占用為連部使用;民國38至40年(1949-1951),曾為國軍佔用,民國68年(1979)為興建田浦水庫,國軍工兵營再次進駐吳宅護龍。此宅分二階段興建,分別為傳統建築二落的大厝及護龍、洋式疊樓。今年2月祖籍金沙鎮大地的馬來西亞華僑吳友鏗是吳心泉的第四代,國際疫情爆發前,曾數次與父親吳梓新帶領族人返鄉祭祖。今年國際疫情解除,吳友鏗這次帶了一塊祖父吳心泉「金泉發」商號的複刻版,千里迢迢送回金門,並在現場送給陳縣長,希望能擺放在大地「吳心泉宅」,供後人憑弔和紀念,他要要帶妻兒回大地老宅去祭祖,並參觀修復後的老宅。十一年前,吳友鏗第一次回到金門,是由他的叔公吳永仁帶他回來尋根,也第一次看到位於大地的曾祖父吳心泉古厝,內心萬分感動!吳友鏗曾在電影「落番」裡尬一角,他目前在馬六甲從事建築、開發和瀝青廠。在大馬出生成長,六年前曾帶著長子吳銘豪回金,這次又帶著長子回來,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兒女不要忘本。時隔四代百年,吳心泉家族的族風依然屹立在馬六甲上迴盪著,熱心公益,護佑島親,勿忘金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