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栩栩如生的藝術棒棒糖你捨得吃嗎
Previous article日常生活的小物也能成為藝術創作
Next article臺北市立美術館【等我一億年 – 周世雄個展】
Related Posts
【各國聖誕節文化】美國
聖誕節是美國的傳統節日,是慶祝基督生日的日子,就像中國對待春節一樣被美國人重視。
但美國是也是由許多民族組成的國家,所以美國人慶祝聖誕的情形也最為複雜,從各國來的移民仍多依照他們祖國的風俗。不過,在聖誕時期,美國人的門外掛著花環以及其它別致的布置則是一樣的。
但是除了裝飾聖誕樹,在平安夜,美國有一個更有趣的傳統活動「報佳音」。它象徵天使在伯利恆郊外,向牧羊人報告基督降生的喜訊。
活動由一些年輕人、一個裝扮成天使的小女孩和一位聖誕老人組成。當深夜來臨,教堂里的唱詩班就挨家挨戶來到教徒家門前齊聲唱起聖誕頌歌。於是這家人就要走出門來熱烈地歡迎他們,一起唱歌。之後,主人把大家邀入屋中,以茶點招待。這時,主人一家也往往隨同前去。
「報佳音」的隊伍就愈來愈龐大,他們一家家地唱下去,歡樂的氣氛有增無減,常常持續到天明。
每年到聖誕節,美國各地都會豎起無數棵聖誕樹,美國政府高官會在聖誕節前爲白宮前的聖誕樹舉行隆重的點燈儀式,吸引大批民衆參觀,美國軍樂隊也會在現場演奏助興。
聖誕節是全國最大、最熱鬧的節日,每年的12月25日全國都會沈浸在聖誕的氣氛當中,不僅基督徒,非基督徒也一同歡慶這個喜樂的節日。聖誕節在美國也被政府定位公衆假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ravel/xv2yaeg.html
【聖誕電影推薦】聖誕夜驚魂:大家都能過聖誕
鬼才導演提姆波頓的作品,有很多都是以他的童年幻想為藍圖,充滿濃厚的童話色彩,但也習慣性的增添幾許黑色的神秘感,加上他獨特的影像創意,造就出許多魅力驚人的鉅作,無論是以真人演出的《斷頭谷》(Sleepy Hallow),還是用黏土動畫製作的《地獄新娘》(Corpse Bride)都呈現出神秘而迷人的黑色童話世界,同樣以黏土動畫製作的《聖誕夜驚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堪稱是其中一部代表作,不但周邊產品熱賣,就連台灣的熱門樂團五月天也以此為名,寫了一首歌,可見其影響力的深遠。
話說在一個遙遠的時代,「萬聖節城」裡面有一個惡作劇高手,叫作「南瓜王傑克」,他是萬聖節鬼怪城市裡面最受歡迎的明星,但早已厭倦年復一年的嚇人生活,有一天他無意間走到五彩繽紛的「聖誕節城」,讓他大為感動,決定要「製造」一個不一樣的聖誕節,於是扮成聖誕老人,駕著骷髏雪橇去送禮物,可是收到恐怖玩具的小孩,個個被嚇得驚聲尖叫,原本想要帶來另類節日趣味的傑克,必須在平安夜結束之前,徹底了解聖誕節的意義,並且好好的收拾殘局。
《聖誕夜驚魂》的故事,據說是提姆波頓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策劃構想的故事,雖然他沒有親自執導,只擔任製作人,不過整個構思方向仍然以他為主導,黏土製作出來的角色、場景,都相當具有設計感,依照迪士尼傳統模式,走歌舞片的路線,因此電影裡面的音樂也相當好聽,並且用一個天馬行空的黑色童話狂想曲,徹底打破「只有教徒才能過聖誕節」的迷思,如果連萬聖節鬼怪都可以過聖誕節的話,那麼任何宗教、任何種族,都有權利享受這個美好的節慶。
聖誕節原本是耶穌的生日,也是一個宗教意味濃厚的節日,但隨著時代演變,慢慢的成為一個浪漫美麗而充滿溫馨歡樂的時節,廣義的成為一個大家都可以共度的節日,而「感恩」、「盼望」的意義,也已經從原本的宗教意味當中,逐漸被延伸出來,變成一種不分任何宗教的共通價值。
提姆波頓可以讓萬聖節和聖誕節的人物,那麼巧妙的凝聚在一起,徹底打破「門戶之見」的狹隘,也證明只有敞開心胸、放寬眼界,才能讓你的生活變得比較有趣,所以別再說聖誕節是「商人的節日」、「外國人的節日」或「教徒的節日」,看過《聖誕夜驚魂》,你就會知道世界上很多東西都不是那麼壁壘分明,除非是你自己畫地自限!
以上原文出處:https://mypaper.pchome.com.tw/wyp2221/post/1333792476
日常小物件加上人類的創意,變成了有趣藝術品!
我們不是藝術專家,但如果有人用常見的、手邊就有的的東西創造出一些非凡的作品,我們也會覺得不可思議。以下是一些令人驚訝的例子,他們或許就用此刻你口袋裡的東西創造出了藝術品。
10. 口香糖
你大概會想:哇,這個藝術家的咀嚼肌肯定比專業棒球運動員還發達啊,畢竟他要嚼這麼多口香糖來做這麼一個真人大小的雕塑。不過還好,這位藝術家,毛裡齊奧-薩維尼(Maurizio Savini)有兩位助手,他們都不嚼口香糖,而是用一個大的工業吹風機進行軟化。
薩維尼現在使用的是大片口香糖,他曾讓一個助手拆開了3000塊口香糖並融化,這種為藝術獻身的經歷聽上去有點噁心,僅次於那些把體液用於作品的藝術家。
不過,薩維尼不是唯一一個用口香糖創作的藝術家。其他藝術家使用口香糖是因為它熱的時候延展性很好,很像粘土。薩維尼和其他口香糖藝術家之間的主要區別是,薩維尼用抗生素和甲醛保存他的雕塑,其他藝術家只是用口香糖短時間內固定結構。
薩維尼的雕塑價值6000美元到56000美元不等。
9. 空筆芯
說到沒用的東西,空筆芯絕對排第一。然而,印度工程師兼藝術家Sreenivasulu M.R.卻用空筆芯做出了一些精美的古跡微縮模型。
正如你所想的,這些模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材料。這座埃菲爾鐵塔花了200根空筆芯,他最耗時的作品——泰姬陵,用了700根筆芯。上圖中的8座雕塑一共用了4000根空筆芯。
Sreenivasulu是在進行一項學校外展服務項目時想到用空筆芯做東西,這個項目由他自己開展,是關於塑料對環境的危害。他表示,如果他能把所有空筆芯做成雕塑,就提供了處理此類塑料的一種好方法,這類塑料不經妥善回收就難以分解。
8. 鉛筆
當然,用鉛筆創作藝術品已經不算是創新了。大多數藝術家都是用鉛筆畫畫,而哥倫比亞出生的邁阿密藝術家費德裡科-烏裡伯(Federico Uribe)用鉛筆本身精心打造出了雕塑和畫像。
他可以通過改變鉛筆的大小、使用各種顏色創造獨特的設計,這些設計即使在二維表面也有深度。除了鉛筆,烏裡伯還會用不同顏色的子彈來製作雕塑。
7. 釘子
你把這張風景畫放大就會發現,上面每一個點都是一個釘子,然後你會很慶幸自己不是這位藝術家的鄰居。打釘子的聲音估計會讓人發瘋吧,還好這位台灣藝術家陳春浩搞創作用的是釘槍,這對他的鄰居來說應該是個好消息。
陳春浩自己不設計圖案,他遵循中國藝術傳統,即: 在深刻理解原作品的基礎上對其他藝術家的作品進行再詮釋再創作,但必須加入新的元素。所以他再現的山水瀑布圖其實已經有約1000年的歷史了。
你大概想知道他的作品用了多少釘子,上圖是他對十一世紀的畫作《谿山行旅圖》進行再創作的一小部分,這一小部分就用了750000根無頭釘。
6. 垃圾
提姆-諾貝(Tim Noble)和蘇-韋柏斯特(Sue Webster)是一對英國藝術家,這張圖來自他們的作品集——創意影子雕塑。這件作品名為「白色垃圾」(Dirty White Trash (with Gulls)),創作於1998年,有點像兩位藝術家的自畫像,他們在一起20年,2008年結婚,2013年離婚。這個雕塑用了這對夫妻6個月產生的垃 圾,他們創作這個影子雕塑所花費的時間也是6個月。
這對藝術家用來製造影子雕塑的奇怪東西可不只是垃圾,另一個引人注意的作品是《死亡之吻》(Kiss of Death),他們用了34個動物標本來完成這件作品,包括六隻老鼠、一隻水貂、八隻小嘴烏鴉、八隻白嘴鴉、十一隻寒鴉及別的動物的骨頭。
5. 磁帶
埃裡卡-西蒙斯(Erika Iris Simmons)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的藝術培訓,但她成功地用我們大多數人已經不用的東西——磁帶,創造出了了不起的藝術品。西蒙斯說,她的作品所蘊含的 想法是,磁帶盒相當於頭腦,而磁帶相當於思想,她稱之為「機器裡的幽靈」(The Ghost...
東京現代都市叢林設計住宅!以鷹架和塑膠浪板打造的特色家屋
以往在建築工地施工現場看到的鷹架鋼管,拿來當作房屋建築設計的主要外觀結構裝置,會是什麼模樣?日本建築師山田鈴子在日本東京住宅區打造一間由鷹架鋼管、塑膠浪板、木結構建構而成的叢林房屋「Daita2019」,從外部看彷彿被層層縱橫交錯的鋼管和木梁包圍,充滿現代工業風住宅的率性裸露感,設計師將其提出的設計理念刊登上網路平台,卻意外引起網友的廣泛討論。
多數人的反應大多對於這麼「露骨」的建築樣貌不能接受,甚至會以傳統房屋建築學的空間構造設計標準來嚴格審視,他們認為這些人工搭建出來的鋼管結構,是一種視覺美學的缺陷、像極了實境的建築工地。但也有人表態欣賞該建築具備重組實驗性質的趣味性。面對眾人源自於本我性格的意見,山田鈴子表示虛心接受,但也針對其設計理念做進一步補充說明。
談及這幢叢林房屋的設計靈感,山田鈴子表示在一次前往中非東部的盧安達共和國旅程經驗當中,她看到了大猩猩家族在自然棲息地的茂密叢林裡以手腦搭建的家屋,為了每天在廣闊的森林中自由生活,猩猩們為自己打造臨時卻又舒適的庇護所,少了牆壁與屋頂的遮蔽,卻依然能在崎嶇地形上保持穩固的平衡狀態。
崇尚與自然共處的猩猩家屋,在森林樹木與草叢、藤蔓纏繞在一起的面貌,讓山田鈴子感到印象深刻,這也觸發她去思考:「難道房屋就該是原本的面貌,如果在東京住宅區出現這樣一幢房子,會是什麼樣的景象?」於是她使用鷹架鋼管當作房屋的主體結構,再結合自然植物花卉做出與室內空間連結的戶外花園造景,用來作為房屋被叢林包覆的概念延伸,有著以建材剛性結構包覆居家生活柔軟的象徵意味。
原本由家屋延伸的建築空間設計,理當也要符合實際居住的日常生活需求。山田鈴子將整幢叢林房屋所使用的鷹架結構,以組合的方式讓鋼管與格局配置相搭配,平時能依據日常生活的需求輕鬆拆卸組裝調整。符合多功能用途的鷹架結構,除了用來當作支撐行動的扶手或者曬晾衣物的吊架,也適合作為自宅栽種的植物或果樹,生長攀爬的外力支撐。設計規劃中亦在鷹架內設置方便行走的樓梯設置,修剪不同高度枝葉因此也變得輕鬆許多。
除了引人注目的房屋外觀,山田鈴子也將屋外叢林包圍的概念延伸進室內設計。她利用鋼管和松木梁柱作為基礎構建的立柱與橫梁,並以此裸露、縱橫交錯的結構樣態,做出明顯的空間區隔性。
由內而外,善用裝置結構的多功能,不需要牆壁,也能創造出不同樓層和獨特空間的多元性使用。原本屋主用來作為影像剪輯工作室的空間,在疫情期間歷經巧手改造成家庭共享辦公室,在屋內活動,亦能同時保有對外的開放性和隱私性需求,多扇門窗組合的設計,提升了陽光的進屋量,而能夠輕鬆上下樓、由屋內走向室外的動線規劃,更為平凡的日子營造出自由移動的豐富生活景象。設計師透過對於叢林房屋的建構與想像,為繁忙的城市創造一處得以隔絕紛擾的放鬆角落。
原文出處: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2001454?utm_source=facebook_lavie&utm_medium=referral&fbclid=IwAR0gO5dX9I3rgPPVOt9X7VSw1bKmRtPXTfodmqUnV1ah-7feqepv-4CEr6c
[萬聖節電影推薦]《阿達一族》怪怪惹人愛,陰森得很可愛
《阿達一族》(The Addams Family) 是 2019 年出品的黑色幽默動畫片,格雷格帝爾南 (Greg Tiernan) 導演,奧斯卡伊薩克 (Oscar Isaac)、莎莉賽隆 (Charlize Theron) 、「超殺女」克蘿伊摩蕾茲 (Chloë Grace Moretz) 、《怪奇物語》的芬恩沃夫哈德 (Finn Wolfhard) 聯合獻聲。
劇情描述阿達一族的高魔子與魔帝女相愛結婚,為了躲避人類的攻擊,移居至山上的療養院,用獨特的方式養育兒子普斯利和女兒星期三。多年以後,山下的社區開發,為了刺激房屋銷量的室內設計師瑪格,不惜聯合居民對抗阿達一族,破壞他們原本的寧靜以及家族聚會。
他們有點怪,可是很可愛!阿達一族古怪、搞笑,卻很重視傳統,從高魔子努力訓練兒子瑪祖卡舞劍,即可知道他們這家人獨特的教育方式與堅持傳承。妙的是,兒子普斯利不會舞劍,卻愛玩炸彈,女兒星期三行蹤飄忽,單憑隱身術就把老爸嚇個半死,這家人在打鬥與嬉鬧中成長,培養出緊密感情與默契。沒有權威的父母,跟孩子相處零距離,卻必須面對孩子想要外出探險、融入人類生活的轉變。
不一樣又怎樣故事中的角色各有特色,彰顯這群搞怪的人,即便生活模式不像人類,也活出一套處之泰然的原則。除了高魔子一家人,小配角也很有亮點,舉例來說,幾乎很少開口的管家居然是個文青,閒來無事還會彈琴,簡直讓人開了眼界。此外,最令人難忘的當屬走到哪跳到哪的「小手」,渾身是戲,會打節拍,也是提行李的絕佳幫手,更絕的是會指揮管家演奏,讓人在看完電影後仍想起片子的經典節奏。
當然,史努比狗狗 (Snoopy Dogg) 配音的伊特表哥 (Cousin Itt) ,出場很潮,開口卻像小小兵一樣令人費解,說他是阿達一族的親戚有點不可信,可是他怪怪惹人愛,絕對是不可錯過的精彩配角。
叛逆期星期三,反整惡霸電影中的兩個小孩各自面對成長的考驗,經歷轉大人的調適期。長相宛若宮崎駿動畫無臉男的星期三,面無表情,惡作劇功力一流,甚至會別個粉紅髮夾、去國中上課來測試母親的反應,顯現了叛逆期的孩子想跟父母對抗的心。然而,星期三去了學校,沒什麼驚奇感,倒是對於同儕的霸凌行為嗤之以鼻,甚至反將一軍,讓人驚訝其日常的科學訓練,或是說折磨技能,竟然派上用場,令人莞爾。
和平共存,不無可能片尾氣沖沖的瑪格衝去攻擊阿達一族,兩大族群的對抗張力十足,但是片子畢竟是闔家觀賞的動畫,即便瑪格突然轉性有點突兀,但故事以人類和阿達一族和平共存收場,算是皆大歡喜。
電影在族群和平之外,也講述了另一種和平:家族成員的包容與放手。故事點出了孩子有自己的成長歷程,舞劍或是關在深宅大院的封閉式教育並非必要,族群的認同是建立在情感凝聚。出事的時候,彼此幫忙,不是更重要嗎?
《阿達一族》動畫版讓漫畫中的角色活靈活現,陰森得恰到好處,又融入黑色幽默,恐怖氛圍銳減,喜感十足,看完會讓觀眾心情很好,非常適合全家大小一同觀賞。
馬來西亞藝術家以移動為題 探索人與地方的關係
馬來西亞藝術家以移動為題 探索人與地方的關係
拜網路、運輸之便,無論距離遠近,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對現代人而言是日常熟悉不過的行為,馬來西亞藝術家潘台明選擇「移動」作為主題,探索人與地方在不同地緣政治下的關係。
1974 年生於馬來西亞、畢業於馬來西亞藝術學院的潘台明,創作型態多元,遊走於概念繪畫、多媒材裝置,並結合實驗性計畫與工作坊活動等,長期關注城市結構與地方政治相關議題,他近期創作關注「移動」,重新探討人與土地的關係。
潘台明現於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的個展「生根?移動的邊界」,便是以移動為概念,把往返台灣、馬來西亞的生活經驗成為創作靈感。
他在作品「移動、身體與地方」,以看似黑白相片的油畫,帶領觀者重返歷史現場,見證從古航海貿易移動路線、勞動力的移動與地緣政治等線索,以多線敘事測繪的方式,呈現移動、身體與地方三者之間交錯而成的外部驅動力,提供民眾閱讀與想像被迫遷徙的各種可能性。
另一件作品「房間裡的『身體』」,擷取網路上的符號素材,推疊出對於地方與身體的想像,反映科技滲透生活日常中,加速移動性後產生距離感與時間感的異變現象。
「生根?移動的邊界」即日起至 12 月6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
林慶芳 台風製造:極樂年代個展 2014
本次的展覽-台風製造:極樂年代,以自身為「台風」重新製造出過去「台灣製造」的生長年代,追溯這一年代的童年美好,集結水族箱系列、愛情釣魚機、潮濕天使、檔泥板與滿滿的尪仔標等作品,林慶芳以擅長的抽象在地生活,重新混合的造形媒材與繽紛色彩多元地表達曾經的美好時光,無限放大我們曾經不顧一切想追求的狂放美好,走進展場間感受的同時,允許將自己短暫抽離社會期許、物質虛榮的現在,用那個年代的美好舔拭現在的崩亂,回歸心中的美好天堂。
開幕時間:2014年8月2日(六) 16:00
展覽期間:2014-08-02 - 2014-09-14
展覽地點:102ART(台南市仁德區成功三街102號)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六 10:00 – 21:00
護樹課程 一起來守護萬年溪樹木們!樹木身體語言大揭秘
「無料入場」講師:林暐翔
[講師經歷]
台灣護樹協會 樹木養護顧問
愛樂活台灣農業讚 農業技術顧問
台灣農言社 綠化技術顧問
植物是生態形成的開始也是生態建構的骨架,無論我們生活在都市還是農村無不受惠於這些植物生態的幫助。
但可曾了解植物如何生長、如何建構生態進而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就從我們最近的樹木開始-萬年溪的樹木們,等著我們一起來守護他們!
「上課方式」簡報教學及戶外實作教學
「課程安排」
上午8:00-12:00
告訴你樹木移植、樹木有哪些癥兆表示他生病了,而一棵樹,有許多的奧秘等我們一起來了解。
地點:Ho覓藝文實驗研究所
下午:2:00~5:00
實際的走踏萬年溪,讓我們在這萬年溪沿岸教室,一起來學習一起來了解,實際的狀態。
地點:萬年溪沿岸
歡迎大家一起來
報名網址
資料及圖片來源:Ho覓粉絲專頁
藝文分享會:影片-生命中的每一天
*日期:12月13日(三)
*時間:19:00~20:30
*地點:On The Road 影像空間
*免費參加
---------------------------------------------------
內容簡介
由奧斯卡金獎導演凱文麥當諾執導的《Life in a Day》,其靈感出自於雷利史考特旗下的製片公司Scott Free UK與YouTube之間的獨特結盟。本片是一部源自使用者的紀錄長片,在僅僅一天之內所拍攝而成──2010年7月24日──讓全球社群得以藉攝影機捕捉下他們生命中的一瞬間。
來自全球各地的逾八萬支影片蜂擁而至地上傳到了YouTube,呈現出逾4500小時極其私密且動人的影像,提供者遠自澳洲乃至於尚比亞,從大城市的喧囂鬧區乃至於地表上最遙遠難及之處。
《Life in a Day》將最動人的YouTube影像巧手捏塑成一部九十分鐘的電影,由凱文麥當諾、執行製片雷利史考特、製片莉莎馬歇爾及他們的團隊所一手打造,在美麗、風趣與歡樂的寫 「一部史無前例、全球網路使用者參與的紀錄片」
一個平凡的一天—2010年7月24日,日出日落,每一秒我們同時笑著哭著,每一分皆有人加入和退出世界,在同一個時間裡不同空間的人生百態,凝聚成一幅你我置身其中的眾生相
從192個國家、80,000個片段、4,500小時中剪輯出芸芸眾生的吉光片羽,捕捉各種奇異幻妙的時刻,交織各式喜怒哀樂,在短短九十分鐘裡,一瞥來自各個角落的人生……
實呈現中帶來一種獨特體驗,捕捉了生活在今日地球上的面貌。
source:On The Road 影像空間
能想像有天穿上食物製成的禮服嗎?
禮服用食物製成的你看過嗎?國外有位藝術家Edgar Artis,他每天會上傳一件自己禮服的創作,款式非常的多,而且不重複,有食物也有用其他素材作創作,非常特別。
或許你看過Lady Gaga穿生牛肉製作的服裝,但你一定很難想像每天一件創作都是不一樣的素材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創作吧。接下來帶你看20張特殊的食物創作。
▲蔬菜系列(圖片出處:Edgar Artis)
▲水果系列(圖片出處:Edgar Artis)
▲魚肉系列(圖片出處:Edgar Artis)
▲甜點零食系列(圖片出處:Edgar Artis)
看完這些是不是覺得很有創意,這位藝術家每天都有不同的創作,有興趣的可以準時觀看Edgar Artis的instagram。
南藝網編輯 / evelyn整理報導
09/13【交點高雄】
-------關於交點-------分享,是夢想跨出的第一步,更是資源匯集的開始!每個月的「第 2 個週六」的夜晚,交點提供一個分享空間。分享內容可以是『夢想』、『熱情』、『工作點滴』。
【2分鐘自我介紹】
聚會開始時,每個人都有2分鐘的時間,和與會者自我介紹。交點將根據報名表單內所提供的3個關鍵字為您製作投影片,當你的投影片出來,就可以透過這些資訊,和所有參加者分享自己。
【10分鐘分享+5分鐘Q&A】
開放3個名額,每位報名的朋友有10分鐘來分享你的興趣、你的熱情;並由現場主持人協助5分鐘的開放Q&A。
---------------------
【10分鐘分享預告】
1.羅豪偉 - A new way of working作伙生活?
更多分享者資訊>>http://bit.ly/1rDET2k
【活動流程】
18:15~18:45 進場&自由交流
18:45~20:00 2分鐘自我介紹
20:00~20:30 2014夢想起飛
20:30~20:40 中場交流
20:40~22:00 10分鐘分享+5分鐘Q&A
22:00~22:30 自由交流&散場
【聚會資訊】
日期: 2014/09/13(六)(每個月第二個週六)
時間: 18:15~22:00
地點: Dakuo 高雄數位內容創意中心
地址: 高雄市鹽埕區七賢三路123號3樓
詳細: 高雄捷運橘線鹽埕埔站2號出口
→ 新樂街直走到七賢三路交叉口
→ 公有鹽埕示範市場3F/高雄市數位內容創意中心
費用:入場費用300元或 持交點卡(註1)入場
特別:...
馬來西亞的地方創生!
大馬霹靂怡保首次舉辦地方創生!!!以下原文出處:南洋商報
地方創生對大部分大馬人來說是陌生的,這個首創於日本,歐美各地正在積極推動的振興地方的方法,近幾年也開始在大馬萌芽。
地方創生的“創”,說的不是“創造”新事物,而是找到地方的DNA,善用地方擁有的條件,串連、整合在地資源,“創造”出可持續发展的模式——包括生活模式、商業模式等。
发展天秤失衡,拉大城鄉差距,造成鄉鎮青壯人口的流失,城市資源雖然集中卻也相對要分給更多的居民,反倒是居住在二線城市或鄉鎮的居民,如果理解如何善用地方資源,反而可以創造更大的地方價值。
城鄉差距帶來地方沖擊城鄉差距帶來的第二道沖擊是土地認同感的愈見薄弱,長期遠離家鄉的遊子,跟家鄉的鏈接很可能只剩下記憶;當地的居民又對自身家園擁有的價值和潛力不甚了解,甚至不再珍惜傳統文化。
城鄉差距的第三道沖擊是許多傳統產業、夕陽行業,因跟不上发展步伐而失去競爭力,最後走向沒落,甚至面臨倒閉。
怡保雖然作為全國第四大城市,同樣面對青壯年人口流失、土地認同感日愈薄弱、傳統行業走向沒落的窘境。
新邦波賴州議員兼掌管霹靂州旅遊、文化及藝術的陳家興行政議員,連同昆侖喇叭村委會,以及My Road Planner共同主催第一屆的地方創生節,將透過串聯社區(人)、振興地方(地)、協助產業轉型/升級(產)的角度出发,匯整資源,希望藉此創造一個產業的共榮生態圈,並朝永續发展的目標前進。
推廣家鄉精神发掘獨特魅力陳家興表示,地方創生節是一個同時針對民眾和業者的活動,對怡保昆侖喇叭和周邊城鎮的居民而言,可以重新認識居住地的地方特色、資源,地方產業,並感受當地人如何友善土地、推廣家鄉的精神;對於外地的遊客,也可以透過這個新穎、有趣的活動,用另一個角度去发掘昆侖喇叭及怡保周邊地區的獨特魅力。
他說,當天除了有農夫市集、十余場的地方創生座談、兩場由產地到餐桌的午餐和下午茶饗宴外,開放給民眾參與的活動還包括,認識本地香草導覽活動、烹飪示範、親子烹飪教室、環保家事皂示範、陶藝體驗活動等。
對於業者而言,這一次主要針對農業、陶瓷業和餐飲業3個產業,進行一次三合一 產業互助的演練,資源整合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