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5 12 月, 2024
spot_img

《浯事吾聞》金門藝術創意青年正在亞洲蓬勃發展中

金門的藝術創意青年群體正處於亞洲蓬勃發展的時刻,尤其在2023年下半年,金門旅台的藝術創意青年們展現出了令人矚目的才華。 七月份,台灣國樂團在台灣戲曲中心舉辦了NCO器樂大賽「吳儂阮語」中阮新秀選拔,原籍烈嶼的才女孫聿瑩以精湛的技巧和強烈的氣場脫穎而出,不僅贏得了大賽冠軍,還榮獲「最佳人氣獎」。 孫聿瑩是原籍烈嶼,目前就讀台灣藝術大學國樂系三年級。她在比賽中展現出了非凡的技藝,例如以雙手凌空畫圓表現太極的變化,展示了對陳奕濰創作的指定曲「太極」中的阮協奏曲充滿獨特見解。她不僅巧妙地詮釋了技巧,還融入了自己的舞台表現,尤其是上下台時以俠客般的姿態向觀眾和樂團團員致敬,展現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戲劇張力。

屏東人抵家-廣告看板彩繪─鄭國鐘

鄭國鐘是鹽埔人,爸媽都是農工,上有四個姊姊一個哥哥,身為家裡第一個拿到高中學歷的孩子,他認為會讀書和走入廣告招牌彩繪這一行並無關聯,「老天爺賞飯吃,他給我一個天賦,就是寫字很漂亮,我從小到大寫書法都拿第一名。」他也因此被高中同學引薦入行,先在高雄岡山拜師,也曾學畫工地的立體透視圖。但談起追隨師傅,他認為具備「視覺學習能力」也很重要。「像我大部分時間,白天就看師傅怎麼畫,晚上自己練習。 」
- 互惠贊助-spot_img

熱門必讀

專訪陶淵明建設董事長蔡福源 在自然與人文間構築金門的未來

位於台灣海峽的金門,曾是風起雲湧的戰地,如今正逐漸轉型為一座文化、自然與現代建築交織的旅遊勝地。作為當地建設業的領軍人物,陶淵明建設董事長蔡福源先生以其獨特的設計理念與對自然的深刻理解,致力於為金門描繪出一幅更具深度與魅力的藍圖。在這次專訪中,蔡福源先生分享了他的建築哲學、金門旅遊的未來願景,以及對公共空間設計的深刻見解。 木材之美:在建築中尋回自然的溫度 「我對木材有一種特別的感情,」蔡福源微笑著說道。他的語氣平靜卻充滿深意,彷彿每一句話都藏著他對自然的深厚敬意。他的眼中流露出無比真摯的熱愛,像是與木材建立了一種與生俱來的聯繫。「木材不是簡單的建築材料,它更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禮物。」蔡福源回憶起九二一大地震後,漂流木沿著河流被帶到低地,那些原本被視為無用的木材在他眼中卻成為了一種啟發。他看見了漂流木的生命延續,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這些看似平凡的樹木,透過精心設計,能成為一棟棟富有生命力的建築。他認為,木材的應用不僅僅是建築創新的象徵,更是一種對自然的致敬,因為它將人與自然連結在一起。 特別是臺灣的針葉木,如紅檜、扁柏等,因含有豐富的精油而具有天然的防腐與抗菌特性,這讓木材在建築應用中更具價值。蔡福源強調,木材不僅耐用,還能提升居住環境的健康品質。「白蟻不吃含精油的木材,而芬多精能讓住戶更舒適,這是大自然的療癒力,」他解釋道。 然而,目前臺灣的建築市場對木材的接受程度並不高,原因在於對其耐久性與維護成本的誤解。儘管如此,蔡福源依然堅信:「木材的潛力尚未被充分挖掘,我們需要用更多成功的案例來改變大眾的觀念。」他透露,陶淵明建設正積極探索如何將漂流木與金門當地的石材結合,創造出既環保又美觀的建築作品,讓更多人感受到自然建材的獨特魅力。 建築設計與公共空間:重新定義舒適與連結 在金門書院的設計中,蔡福源說一定要提到一個人,就是他們的建築師:陳勝川建築師。 蔡福源認為如果沒有陳勝川建築師,他就沒辦法秉持他的理念。 一個深具前瞻性的理念--「讓建築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這座書院並非僅僅是一棟建築物,而是一個將金門歷史、人文與自然環境和諧結合的空間。從設計之初,蔡福源便致力於在傳統與現代間找到平衡點,讓書院既保留金門獨有的建築符號,也能融入當代生活的便利性與美感。 金門書院的外觀設計承載著濃厚的地域特色,燕尾脊的屋簷、紅磚的牆體與當地常見的石材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具有鄉土情懷的畫面。「金門的建築是一部活的歷史書,」蔡福源表示,「我希望書院能夠延續這份傳統,讓來到這裡的人感受到金門的文化氣息。」同時,書院內部則融入了現代設計手法,強調自然光線的引入與空氣的流動,讓整座建築在實用與美學上取得了平衡。 「採光與通風是建築的生命,」蔡福源解釋說。他特別提到窗戶的設計,強調東西南北方向的對流效果。金門的海風與陽光成為書院設計的一部分,窗戶被精心設計為能夠引導自然風進入每個空間,同時讓日光灑滿書院的每一個角落。這樣的設計不僅提升了室內空氣質量,還讓人們在空間中能夠真切感受到自然的流動與變化。「我希望每個住戶都能在這樣的環境中,與自然建立起深層的連結。」 書院的頂樓設計更是彰顯蔡福源的巧思。不同於一般建設公司將頂樓用作高價住宅單位,金門書院選擇將其開放為公共空間,為住戶提供一處共享的觀景與休憩場所。頂樓設有田園園藝區與觀景平台,居高臨下的視野讓住戶能夠飽覽金門特有的自然與城市風光。無論是遠處的廈門天際線、金門大橋,還是壯麗的夕陽,這些景致都為生活增添了一份詩意。「金門的美景不應該被獨佔,而是需要分享。我希望這片天空能成為大家共同擁有的珍貴資源。」 ...

用勤奮與善念書寫人生篇章──吳金順的故事

金門之子:從農村走出的企業家 在金門金沙鎮大地村的一個大家庭中,吳金順以家中第六個孩子的身分出生,從小體會到自立自強的重要性。家中有七個兄弟姊妹,他雖然是最小的兒子,但父母的教育方式充滿智慧,疼愛但不溺愛。他的成長歲月裡,充滿了農村生活的艱辛與溫暖,從小就協助家中農務,學會了責任與毅力。 高中階段,因村莊交通不便,吳金順選擇住校,金門高中的宿舍生活讓他與同學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也在學校的培育下,逐漸養成了日後在事業上發揮的重要人格特質。他感念師長的教誨,認為這段時期是他人格與思維養成的關鍵時期。 高中畢業後,吳金順考入中原大學,學業期間不僅努力學習,還經常打工賺取生活費,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這樣的經歷讓他提早累積職場經驗,培養出敏銳的商業直覺與務實的態度。退伍後,他以教育班長期間存下的積蓄,補貼家用,並加入大哥創辦的公司,開始了他的職場旅程。 創業歷程:從代理產品到跨界整合 吳金順的商業旅程,起步於代理國際品牌的高端過濾產品。在接手大哥的業務後,他充分發揮自身的膽大心細與市場敏感度,短短五年內穩定公司業績,將科達公司打造成臺灣專業銷售超純水設備及微孔過濾系統的領軍企業。其後,他於1989年成立秦宏實業有限公司,進一步擴大事業版圖,專注於生命科學研究耗材及過濾產品的銷售。 (1)科達公司:穩定發展基石 科達公司成立於1978年,專注於Millipore過濾系統的銷售,包括超純水製造系統、微孔過濾等。憑藉完整的售後服務與技術支援,科達公司成功與多家台灣知名大廠合作,例如金車噶瑪蘭威士忌酒廠的純水系統,便是由科達公司團隊設計與維護。這段經營歷程,為吳金順的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秦宏實業:專業與永續並進的典範 1989年,吳金順創立秦宏實業,延續科達公司的技術專長,專注代理 Millipore 和 Whatman 等國際品牌的生命科學耗材及工業過濾系統。 ...

蔡承勇:以金門為靈感,雕刻生命的藝術家

蔡承勇,1966年出生於金門下埔下,從小便對藝術充滿熱情。金門特有的自然景觀、閩南建築的古樸線條、碧海藍天以及榕樹盤根交錯的畫面,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成為他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這片土地的靜謐與美好,為他未來的藝術道路奠定了情感基石。 初探雕刻之路:從金門到台灣 帶著對藝術的熱忱,1985年,蔡承勇前往台灣,進入復興商工美術科雕塑組學習雕刻技術,正式踏上了他的藝術旅程。在求學過程中,他不僅磨練雕刻技巧,還展現了堅毅不拔的精神。台灣雕刻界當時面臨經濟不景氣,許多雕刻師傅因為生計問題轉行,但蔡承勇選擇堅持。他白天專注於雕刻技藝,晚上則兼職送報以維持生活,無論多麼艱難,他始終懷抱對藝術的執著。 1990年,他開始系統學習木雕及佛像雕刻,並於1992年拜師佛像雕刻名家石振雄,在老師的指導下,他的技藝日漸精湛,逐步形成獨特的雕刻風格。1994年,他的作品在苗栗木雕比賽中獲得優勝獎,這不僅是他努力的成果,也是對他藝術天賦的肯定。1995年,他成立個人工作室,並於1996年在三義定居,專注於木雕創作,開啟了穩定的藝術生涯。 童年記憶化作創作靈魂:絲瓜木雕的誕生 金門的童年記憶,對蔡承勇的創作方向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老家庭院中曾種滿絲瓜,那些自然生長的藤蔓與果實,深深吸引了他的目光。2000年,他決定以絲瓜作為創作主題,將這看似平凡卻富含文化及他童年回憶的植物,透過雕刻,轉化為具有具象的藝術品。 雕刻絲瓜並非易事,其細膩的紋路與纖維質地,需要超過四十把大小不一的雕刻刀,一刀刀細細雕琢。這種對技術和耐心的極致要求,讓蔡承勇投入了大量心力。他不僅重現絲瓜的自然形態,更賦予其生命的象徵意義,表達對自然的尊重與熱愛。他的作品不僅展現了絲瓜的柔韌與生命力,還巧妙結合了天然奇木,使作品更具層次感與視覺張力。 結合藝術與文化:絲瓜木雕的突破與傳承 蔡承勇的絲瓜木雕逐漸獲得社會關注,並多次受到國內外名人的青睞。2012年,他的作品被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選作禮品,贈送給來台的國際使節團,讓他的作品從此踏上國際舞台。這一事件不僅提升了蔡承勇的藝術聲譽,也展現了台灣雕刻藝術的國際影響力。 2013年,他受邀參與教育部協辦的「馬偕校慶100年」絲瓜特展,進一步推廣絲瓜雕刻藝術,讓更多人了解這種獨特的創作形式。他的作品成為展覽的焦點,吸引了無數藝術愛好者的關注,鞏固了他在雕刻藝術界的地位。 蔡承勇不僅停留於現有成就,還計劃進一步挑戰更細膩的雕刻技術。他目前正嘗試雕刻十公分以下的袖珍絲瓜木雕,期望突破自身極限,探索更多藝術可能性。他認為,雕刻是一場與自然對話的過程,每一刀都承載著對生命的敬意與對自然的感謝。 絲瓜雕塑的象徵意義與文化傳承 ...

三采文化小檔案

思考不同的角度 接納改變的氣度 涵蘊文化的深度 創造流行的彩度 「創意、專業、品質、熱情」,是三采文化創辦人張輝明自1990年成立以來所堅持的核心價值。 1990年在台北天母生根,2000年遷徙內湖科技園區;二十年來,我們曾經寫下許多出版的驚嘆號,在每一個關鍵時刻,總能創造並帶領截然不同的閱讀新趨勢。 2003 引進韓國兒童知識漫畫《我的第一本科學漫畫書》,重新改寫「暢銷」與「童書」的定義。 2004 華人世界第一本精品流行雜誌:《BRAND名牌誌》的創刊,讓時尚與流行的品味重新被詮釋。 2006 《創意市集101》帶動台灣創意與創作熱潮。 2007 《雅子妃 菊花王朝的囚徒》,引發國內對日本皇室與女性在傳統與現代間如何自處、定位等討論熱潮。 2008 《我的孤兒寶貝》,是三采首度跨入文學出版領域,開創台灣「都會愛情療癒小說」的閱讀風潮。 ...

從數位化浪潮中崛起的出版奇蹟–張輝明與劉淑美的三采文化成功之道

﹝整理撰稿:邱翌瑄﹞安靜的教室需要熱情的顏色,乖巧的孩子需要冒險的故事,冰冷的手腳需要溫暖的食物,焦躁的心靈需要對話的窗戶。 張輝明成長於金門金沙鎮青嶼村,他的求學經歷深深受到當地環境的影響。回憶起那段童年歲月,張輝明表示,那時的生活並沒有「愛不愛讀書」的選擇,多數人為的是生存,而非追求個人發展。對當時的年輕人來說,成為老師是一個令人羨慕的目標,因為這份工作有寒暑假,95%的人首選報考師範學校,而第二選擇則是成為公務人員。 然而,張輝明從小就對自己的未來有著獨特的想法。他立志成為一位畫家,小學時,他參加「保密防諜」畫作比賽便奪得第一名。中學時,他回收學校學務股長丟棄的試卷或作業紙,利用背面的空白創作廣告顏料畫作,也因此在寫生比賽中獲得佳績。雖然他國、高中就讀理科,但臨近升學考試時,他轉為攻讀文組,並順利考上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且以第一名成績畢業。 服完兵役後,張輝明於民國71年進入協和工商擔任美術工藝課教師三年,之後轉至士林高商教授廣告設計科達七年,並取得資深教師證書,成為學生們心目中的受歡迎老師。在教職期間,他撰寫了許多教材和教案,並因出版社的邀請將這些資源整理成教科書,這開啟了他之後持續寫書、出書的生涯。 張輝明已成為三采文化集團的董事長,持續在文化出版事業上耕耘,但他不忘自己在金門成長的背景,這段歷程不僅塑造了他的志向,更成為他人生價值的根基。 在數位化的浪潮下,紙本書出版市場的生存空間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電子書、影音內容以及新媒體的興起,傳統出版社的營收壓力倍增,許多出版社因無法適應新時代而逐漸衰落。然而,三采文化在這樣的逆境中卻能逆勢成長,逐步成為出版業界的一道亮眼風景線。而這一切,離不開董事長張輝明的創新理念和其妻子劉淑美在財務管理方面的穩健支持。這對夫妻的緊密合作,不僅讓三采文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更為出版業樹立了一個能夠在數位化時代中持續增長的典範。 從教育者到出版人:張輝明的市場敏銳度 張輝明的成功故事始於他對市場的敏銳洞察,以及對專業書市場的獨到選擇。早年,他曾在高職擔任美術科教師,這段經歷讓他對教育、技藝和實用知識的需求有著深刻的理解。進入出版界後,他選擇從「專業書」市場起步,而非當時普遍追求的暢銷書市場。這些專業書籍包括海報設計、摺紙工藝等,雖然不像暢銷書那樣引人注目,卻有著穩定且長期的市場需求,成為三采文化穩定成長的基石。這一策略,讓三采文化得以在出版市場波動中穩步前行,而這份穩定背後的推動者則是他的妻子劉淑美。 劉淑美的財務穩健管理:張輝明的堅實後盾 劉淑美並非出版業專家,但她在財務管理上卻是不可或缺的支柱。自加入三采文化以來,她便以穩健、嚴謹的財務策略來支持公司的成長。張輝明專注於市場拓展和創新思維,劉淑美則建立了嚴密的財務體系,確保公司資金運作的順暢,使每一筆資金都發揮最大效益。劉淑美不僅是三采文化的財務掌舵人,更是張輝明最堅實的後盾。兩人默契的合作,使公司在發展的每一步都能平衡穩定與創新,持續在風險中穩健前行。 「造書」模式:從量產測試中篩選佳作 在劉淑美的穩健支持下,張輝明得以實行其獨具特色的「造書」模式,這是一種從量產測試中篩選佳作的策略。他會一次性開發多本書籍,通過市場反應篩選出最受歡迎的作品,將其發展為系列書系,確保三采文化持續推出新書,並保有書籍的版權,從而避免因外購版權而導致的微利困境。這樣的模式讓三采文化在版權操作上具有更高的自主性和利潤空間。 ...
- 互惠贊助-spot_img

Gaming

專訪陶淵明建設董事長蔡福源 在自然與人文間構築金門的未來

位於台灣海峽的金門,曾是風起雲湧的戰地,如今正逐漸轉型為一座文化、自然與現代建築交織的旅遊勝地。作為當地建設業的領軍人物,陶淵明建設董事長蔡福源先生以其獨特的設計理念與對自然的深刻理解,致力於為金門描繪出一幅更具深度與魅力的藍圖。在這次專訪中,蔡福源先生分享了他的建築哲學、金門旅遊的未來願景,以及對公共空間設計的深刻見解。 木材之美:在建築中尋回自然的溫度 「我對木材有一種特別的感情,」蔡福源微笑著說道。他的語氣平靜卻充滿深意,彷彿每一句話都藏著他對自然的深厚敬意。他的眼中流露出無比真摯的熱愛,像是與木材建立了一種與生俱來的聯繫。「木材不是簡單的建築材料,它更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禮物。」蔡福源回憶起九二一大地震後,漂流木沿著河流被帶到低地,那些原本被視為無用的木材在他眼中卻成為了一種啟發。他看見了漂流木的生命延續,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這些看似平凡的樹木,透過精心設計,能成為一棟棟富有生命力的建築。他認為,木材的應用不僅僅是建築創新的象徵,更是一種對自然的致敬,因為它將人與自然連結在一起。 特別是臺灣的針葉木,如紅檜、扁柏等,因含有豐富的精油而具有天然的防腐與抗菌特性,這讓木材在建築應用中更具價值。蔡福源強調,木材不僅耐用,還能提升居住環境的健康品質。「白蟻不吃含精油的木材,而芬多精能讓住戶更舒適,這是大自然的療癒力,」他解釋道。 然而,目前臺灣的建築市場對木材的接受程度並不高,原因在於對其耐久性與維護成本的誤解。儘管如此,蔡福源依然堅信:「木材的潛力尚未被充分挖掘,我們需要用更多成功的案例來改變大眾的觀念。」他透露,陶淵明建設正積極探索如何將漂流木與金門當地的石材結合,創造出既環保又美觀的建築作品,讓更多人感受到自然建材的獨特魅力。 建築設計與公共空間:重新定義舒適與連結 在金門書院的設計中,蔡福源說一定要提到一個人,就是他們的建築師:陳勝川建築師。 蔡福源認為如果沒有陳勝川建築師,他就沒辦法秉持他的理念。 一個深具前瞻性的理念--「讓建築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這座書院並非僅僅是一棟建築物,而是一個將金門歷史、人文與自然環境和諧結合的空間。從設計之初,蔡福源便致力於在傳統與現代間找到平衡點,讓書院既保留金門獨有的建築符號,也能融入當代生活的便利性與美感。 金門書院的外觀設計承載著濃厚的地域特色,燕尾脊的屋簷、紅磚的牆體與當地常見的石材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具有鄉土情懷的畫面。「金門的建築是一部活的歷史書,」蔡福源表示,「我希望書院能夠延續這份傳統,讓來到這裡的人感受到金門的文化氣息。」同時,書院內部則融入了現代設計手法,強調自然光線的引入與空氣的流動,讓整座建築在實用與美學上取得了平衡。 「採光與通風是建築的生命,」蔡福源解釋說。他特別提到窗戶的設計,強調東西南北方向的對流效果。金門的海風與陽光成為書院設計的一部分,窗戶被精心設計為能夠引導自然風進入每個空間,同時讓日光灑滿書院的每一個角落。這樣的設計不僅提升了室內空氣質量,還讓人們在空間中能夠真切感受到自然的流動與變化。「我希望每個住戶都能在這樣的環境中,與自然建立起深層的連結。」 書院的頂樓設計更是彰顯蔡福源的巧思。不同於一般建設公司將頂樓用作高價住宅單位,金門書院選擇將其開放為公共空間,為住戶提供一處共享的觀景與休憩場所。頂樓設有田園園藝區與觀景平台,居高臨下的視野讓住戶能夠飽覽金門特有的自然與城市風光。無論是遠處的廈門天際線、金門大橋,還是壯麗的夕陽,這些景致都為生活增添了一份詩意。「金門的美景不應該被獨佔,而是需要分享。我希望這片天空能成為大家共同擁有的珍貴資源。」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