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0 12 月, 2023
spot_img

《星期人物》吳騏:從金門登上國際創意插畫舞台

金門插畫師吳騏,受家鄉自然環境和文化深刻影響,創作出獨特藝術作品。其作品在金門、台灣及中國大陸展出,受到廣泛讚譽。代表作「裊裊候車亭」融合自然生態與藝術。吳騏通過多元媒介表達藝術觀點,從傳統畫作到大型公共藝術裝置,展現了對創作的深刻理解和靈活適應力。他的藝術之旅充滿挑戰,但也顯示出堅毅和創新精神,成為亞洲藝術界的新星。吳騏在社交媒體上積極與公眾互動,拓展了他的藝術影響力。

屏東人抵家-廣告看板彩繪─鄭國鐘

鄭國鐘是鹽埔人,爸媽都是農工,上有四個姊姊一個哥哥,身為家裡第一個拿到高中學歷的孩子,他認為會讀書和走入廣告招牌彩繪這一行並無關聯,「老天爺賞飯吃,他給我一個天賦,就是寫字很漂亮,我從小到大寫書法都拿第一名。」他也因此被高中同學引薦入行,先在高雄岡山拜師,也曾學畫工地的立體透視圖。但談起追隨師傅,他認為具備「視覺學習能力」也很重要。「像我大部分時間,白天就看師傅怎麼畫,晚上自己練習。 」
- 互惠贊助-spot_img

熱門必讀

《星期人物》物理學中的教育家-蔡錦俊

今年8月23日至25日,國立成功大學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成大科教中心)在成大教務處「照顧偏鄉離島科普計畫」的支持下,前往金門展開了一場引人入勝的科學探索之旅。該活動由成大理學院蔡錦俊院長領導成大科教中心團隊,與金門當地國中與高中的同學共同參與,體驗寓學習於娛樂中的科學之旅。 此次活動由科教中心主任楊毅教授、物理系許瑞榮教授以及光電系周昱薰教授共同策劃,致力於將最新科學研究與基礎科學知識分享給金門的學子們。在這趟科普之旅中,學生們不僅能親身體驗科學實驗,更能深刻體會科學知識的魅力與樂趣。值得一提的是,成大科教中心團隊特地參訪了金城國中蔡松輝老師所主導的「金城國中天文台」,大家分享了科學教育的心得,相互鼓勵和激勵,共同期許未來的科學探索。 在科學營隊中,成大理學院的蔡錦俊院長不僅扮演著營隊的大家長角色,更是這些年輕學子們的學長前輩。他身兼多重角色,在活動中引導著同學們深入思考物理推理,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這次活動讓學生們不僅僅是受益於科學知識的豐富,更在蔡錦俊院長的啟發下,感受到科學探索的無限魅力。 蔡錦俊院長出生於戰地金門,自幼在金門接受教育,直至高中畢業。高中畢業後,在導師的鼓勵引導下,蔡錦俊前往台灣準備升學大學,成功考入了清華大學物理系,並在清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繼而前往美國愛荷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對蔡錦俊來說,離鄉背井到異地求學,讓他更加用心讀書。在這段求學歲月中,他沒有另外打工,全賴申領的獎學金維持生活,務實地過著簡樸的生活。相較於本土,他發現國外無論是語言還是文化都更加多元,這種多元性不僅帶來了豐富性的學習環境,同時也給予了他不小的挑戰。 取得博士學位後,他先後在康乃迪克大學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進行博士後研究。他表示,博士後研究站點能夠培養更為獨立的研究能力。在此期間,他的研究專案涉及與學術領域相關但不完全相同的議題,這種廣泛性的研究讓他在更多領域中有所突破。 隨後,他回到台灣,在中興大學擔任副教授。然而,由於當時學生人數較少且尚未設立博士班,因此他決定申請轉任成功大學任教。這段求學之旅不僅豐富了他的學術知識,也在教育領域中開啟了新的挑戰與可能性。 進入成功大學後,他開始從事基礎的原子和分子光譜實驗研究,尤其專精於雷射光譜和精密量測。他強調,基礎研究是國家實力的體現,但這需要較長時間的研究。蔡錦俊先在學校建立了研究室,然後持續五年的時間不斷探索,最終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論文。到了2007年,他正式升任教授,目前所教授的範圍涵蓋雷射物理、雷射光譜和原子分子物理等專業課程。 而蔡錦俊不只是一位教授,並於2019年8月~2021年7月間在科技部駐歐盟兼駐比利時台北代表處擔任科技組組長,期間積極協助外交科技交流。於2022年8月正式榮任成功大學理學院院長後,更積極推動理工學基礎教育,致力透過營隊及博覽會等活動,提早將物理學知識帶入小學生的學習。 今年,成大第七屆理學大道科學博覽會再度在蔡院長的積極推動下於校內舉行,吸引超過2000名對科學抱持熱忱的小學子前來參與。 蔡院長表示,看到許多小朋友願意早起參與此次博覽會,令人感動不已。此次博覽會由超過50位來自理學院五個系的同學們共同籌備,涵蓋科學市集和科學教室等多樣活動。值得一提的是,來自慈濟與德光高中的同學們也參與其中,與小朋友一同享受科學的樂趣! 除了校內舉辦博覽會外,蔡院長更特別為高中生安排了一場專屬的諾貝爾獎專題演講,親自與高中生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獎的「阿秒雷射」奧秘。 ...

《異鄉鬢影》 台灣金門青年同鄉會舉辦2024年「城市尋寶」聯誼活動

台灣金門青年同鄉會即將舉辦2024年度的聯誼活動,將在淡水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城市尋寶」活動,讓參與者在遊戲中增進交流、結識新朋友,並體驗淡水的迷人風光和文化氛圍。 台灣金門青年同鄉會一直致力於促進金門同鄉們的交流與聯繫,為了在2024年迎接新一輪的活動,他們選擇將傳統的室內活動轉移到了充滿歷史與文化底蘊的淡水地區。 這次聯誼活動結合了城市尋寶的遊戲元素,讓參與者在遊戲中不僅可以尋找寶藏,也能親近大自然,領略淡水的獨特魅力。 報名方式簡單便捷,即日起至112年12月22日(五)3:59止,有意參與者可透過活動報名表報名。報名成功者將在112年12月25日(一)前收到個別資訊通知,並附上匯款資訊。活動費用為該會會員200元整,非該會會員300元整,參與者需於規定期限內繳交。 活動資格針對原鄉在金門的18-40歲人士或其家屬、親友。同時,為了更好地溝通與詢問活動相關事宜,可聯絡「台灣金門青年同鄉會」Facebook粉絲團或Line群組。 主辦單位也提示,若活動當日天氣預報有較高降雨機率,將提前通知預備活動計畫或延期活動舉辦。 同時,本次活動限額30名,請盡快報名,以免向隅。 請注意,由於活動多在戶外進行,請自備防雨、防曬及防風衣物,確保您能盡情享受活動的樂趣。 欲知更多詳情,請瀏覽活動報名表連結:https://forms.gle/jfTAYFnc9CKdNy3r9

《浯事吾聞》光電醫療 冬季學術研討會:開創智慧技術新紀元

112年度光電醫療冬季學術研討會於上個月在台北福華國際文教會館盛大舉行,匯聚眾多業界專家和學者。這場研討會旨在推動光電醫療領域的發展,同時促進產官學醫各界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此次會議邀請了來自不同產業的專家進行演講,包括國立成功大學理學院院長蔡錦俊、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及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醫師高明見、筑波醫電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經理官暉舜博士、國立成功大學解剖學科暨細胞生物與解剖學研究所教授郭余民,以及成大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蘇文彬教授。他們跨足學術、醫療及工業界,分享專業知識與經驗,致力於推動光電醫療技術的創新應用。 研討會的精彩演講和多元交流為與會者帶來新的啟發和思索。聚焦於學術與實務的討論不僅促進了產業間的合作交流,更勾勒出光電醫療技術未來發展的清晰藍圖。 光電技術:啟動醫學新里程 隨著科技進步,光電技術在醫學領域蓬勃發展,帶來全新的治療手段和診斷工具。這項技術已成為當今醫學界的重要關注點,不斷拓展其應用範圍。 光電技術在醫療上有多方面的應用。例如,光學成像技術,包括光學顯微鏡和光學斷層掃描(OCT),使醫生得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觀察和分析生物組織。OCT提供高分辨率的結構圖像,支援眼科醫生診斷視網膜等眼部疾病,並成為制定治療計劃的重要參考。 光電技術同時展現出在治療方面的新潛力。光動力療法利用特定波長的光與光敏劑作用,治療腫瘤和皮膚病變。這種治療方法具有非侵入性和高度準確性,為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治療提供新途徑。 生物醫學光子學是光電技術的另一發展方向。該領域探索如何利用光的特性進行疾病診斷和治療,通過光學方法觀察和研究生物體內微觀世界,深入了解細胞和組織的功能和狀態。 除了在診斷和治療領域的應用,光電技術在醫學研究和教育中也扮演關鍵角色,為科學家和學者提供強大工具,協助深入探索人體結構和生理過程。 雷射醫療:啟示醫學新里程 作為光電技術的重要分支,雷射技術在醫療領域發揮關鍵作用。它不僅能夠實現精準治療,更提供非侵入性方式,為患者帶來更安全、有效的療法。在雷射技術引領下,醫學界正步入新時代。 雷射技術廣泛應用於眼科領域。例如,雷射近視矯正手術廣受歡迎。透過精確的雷射角膜塑形,患者不僅能快速恢復視力,還能擺脫眼鏡和隱形眼鏡。 ...

《浯事吾聞》「壯世代」 全球高齡化下的新力軍!?

台灣即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這個即將到來的挑戰成為了下任總統當選人必須面對的課題。總統候選人們紛紛提出因應策略,其中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提出「建構友善自主的高齡生活環境」,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則提出「老人健保免費」等政策,而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則呼籲「開創壯世代,美好第三人生」。  而柯文哲提出的「壯世代」一詞,成為網路熱門話題。  其實「壯世代」並非是新名詞,「壯世代」的意思指的是台灣戰後嬰兒潮,即大約50至70歲之間的人群。其中的「壯」一詞意指強壯、有力量,這個概念是由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所提出。  回溯至2020年,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簡稱高發會)致力於建立高齡友善環境。這個協會對高齡相關產業進行觀察,促成了當年許多與高齡相關的書籍與論壇蓬勃發展。這被視為一個重要的契機,主要原因是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而疫情的影響也促使年長者對生命有更多的珍惜和激勵。  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於2015年成立,開始了一系列社會改革與行動。吳春城表示:「過去,台灣政府和產業都強調對高齡族群中10%失能的照護。但隨著高齡化趨勢的逼近,我們應更注重提供剩餘90%的能活躍老化人口適當的身心靈照護,以避免他們走向失能並拖垮社會。」  社會運動最初的重要之處在於正名。若持續使用「老人」、「銀髮族」等舊詞彙,人們心中浮現的仍是傳統農業社會的畫面,這成為一種文化限制。產業不清楚該向這群人推銷什麼,唯有想到拐杖和輪椅,卻無法聯想到時尚和科技。政策也偏向提供更多福利和照護,而不是思考世代經濟循環。  各國也遇到類似問題,不斷尋找新名詞。例如日本提出「新大人」、「大大人」,台灣曾有「樂齡族」、「橘世代」等提議。但這些詞彙仍無法擺脫「老」的含義,因此成為一種禁忌,沒有人願意自稱老人。找不到名字,我們就成為無名之人,甚至不清楚自己是誰。那還能期待別人正確地看待自己嗎?  「壯世代」不僅在概念上有所含義,更具有政策意涵。他們所追求的不是吸取資源、競逐禮遇的「強者」人生,而是能夠推動人生熱情、促進世代循環、透過貢獻群體找到自我的「壯」社會。這個戰後嬰兒潮的「壯世代」擁有的不僅是高壽、高智能和高資產,更掌握了台灣23的財富。  過去,老人被視為少數弱者,60歲就準備退休、享受晚年生活。然而,如今的人們平均壽命比以前增加了20年,70歲的人們依舊精力充沛,但整個社會仍以過去的思維看待他們。  社會上90%的知識是透過經驗歸納而來,然而高齡化問題是人類社會從未經歷過的現象。過去使用「老人」、「銀髮族」等負面字眼,我們應改變社會對高齡者的負面認知。  「壯世代」所提出的正名運動實際上早在金門海外鄉團中就能見到其精神。旅居台灣的金門鄉親積極參與鄉團公共事務和志願服務,透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方式互相協助,共同舉辦充滿教育意義的活動。而在南洋的金門鄉團則透過鄉親之間的協力合作,共同建設僑鄉事業,並積極推動海外華文教育。  在台灣的旅居鄉親中,許多參與鄉團的主要幹部都屬於「壯世代」。更有不少人在人生的中期,善用數位資源,重新整理上半生的經歷與人脈,開展第二人生的創業;或者投身於文化、教育領域,積極參與環境保育等活動。 此外,許多金門同鄉會也由「壯世代」的金門人擔任主要職位,支撐著同鄉會的運作。這些鄉親們組織活躍,致力於維護鄉土情感、傳承文化、促進社區發展,展現了「壯世代」積極參與社會各領域的活力與貢獻。  這些實例展現了「壯世代」不僅是高齡族群,更是社會重要力量的一部分。他們不斷地為社區和社會作出貢獻,以他們的智慧、經驗和積極性為社會發展注入活力,呈現出一個充滿活力與正面影響力的圖景。這正好展現了「壯世代」所追求的積極、有價值的生活態度,為這個特殊族群描繪出一幅更為豐富和多元的畫面。   人類壽命小知識:  19世紀初,全球的平均壽命不超過40歲。1965年,提高至50歲。其中在1970年代中期,非洲平均壽命47歲,亞洲為57歲,拉丁美洲達到62歲。1990年代,已開發國家平均壽命達到73歲,開發中國家平均壽命57歲,但開發中國家平均壽命狀況不一,並不均衡。  民國111年,我國政府統計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9.84歲,其中男性76.63歲、女性83.28歲。 另外,與聯合國公布2020年全球平均壽命比較,我國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6.7歲及8.6歲。

《異鄉鬢影》 中華金門公共事務協進會 大會圓滿成功

﹝台北訊息﹞ 中華金門公共事務協進會於112年11月25日(週六)上午9時30分,假臺北市國軍英雄館舉辦「第四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暨配合大陸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金門的對策與因應作為論壇」,由理事長洪國興主持,金門縣政府參議許績鑫、前建設處處長許志忠、亞太經合研究院院長湯紹成及前監察委員周陽山等專家學者報告。科技部前常務次長陳德新、國立金門大學前校長李金振、立法委員林德福、前立法委員張慶忠、新北市市議員林國春等貴賓暨旅台鄉賢共百餘人參加共襄盛舉,會議圓滿完成。  中華金門公共事務協進會將大會分為兩階段辦理,首先召開年度會員大會,接續召開金門公共事務論壇-「配合大陸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金門的對策與因應作為」為題。會中由3位專家學者提出報告、金門縣政府亦提出「金廈同城化生活圈」專案報告。另外大會同時辦理增額理監事補選投票作業。  大會通過增額理監事補選投票票選結果,理事應選4人,由盧延根、蔡堯仁、張家生、陳國清等人當選,候補理事林翠雲、黃巧雰、呂國男等3人。監事應選1人,由李聰明當選、候補監事翁栢萱。任期與本屆理監事任期相同。  理事長洪國興表示,這一年來疫情趨緩,民眾恢復正常生活。本會各項活動也分別開展辦理,分別在陽明山、仙跡岩、和美山辦理自強活動,依規定產生副理事長周以順,遞補理監事名額。在本次大會更辦理增額理監事補選投票作業,邀請兩岸專家學者,針對兩岸融合做報告等。會務在大家的努力配合推動下,發展順利。這要特別感謝所有參與籌備大會的理監事、會務幹部與工作人員的辛苦付出。  金門縣政府參議許績鑫表示:縣長陳福海因議會開議期間,為保持與議員良好的互動,不克前來出席。但對本次會議特別重視,指定本人代表出席。縣府很感謝中華金門公共事務協進會近幾年來的建言,大會每次的結論,都是專家學者就專業領域腦力激盪的成果,議題對金門未來的建設發展具有前瞻性,我們都一一帶回,列入施政參考,本次大會結論,也會向縣長報告。  在論壇部分,金門縣政府參議許績鑫提出「金廈同城化生活圈」報告、金門縣政府建設處前處長許志忠提出「大陸提出兩岸融合政策之金門因應作為」報告、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湯紹成提出「美中關係政策對兩岸的影響」說明、前監察委員周陽山分析「國內總統大選結果對兩岸的影響」等議題來闡述兩岸關係與走向。  本次公共事務論壇主題「配合大陸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金門的對策與因應作為」。邀請的兩岸專家學者,都屬重量級人物,從學術研究的觀點來分析詮釋國際政治關係,提出的見解非常精闢,對兩岸關係影響說明得很清楚,讓人很容易理解。另者對金門因應大陸提出的融合政策與因應作為,也是屬於國家級的建言,很有前瞻性,如中央能從其提議,將有助金門全面性發展與兩岸和平共處。參與會議成員,咸認為獲益匪淺,是一場知識的饗宴,都說是很成功的一次會議。
- 互惠贊助-spot_img

Gaming

《星期人物》物理學中的教育家-蔡錦俊

今年8月23日至25日,國立成功大學理學院科學教育中心(成大科教中心)在成大教務處「照顧偏鄉離島科普計畫」的支持下,前往金門展開了一場引人入勝的科學探索之旅。該活動由成大理學院蔡錦俊院長領導成大科教中心團隊,與金門當地國中與高中的同學共同參與,體驗寓學習於娛樂中的科學之旅。 此次活動由科教中心主任楊毅教授、物理系許瑞榮教授以及光電系周昱薰教授共同策劃,致力於將最新科學研究與基礎科學知識分享給金門的學子們。在這趟科普之旅中,學生們不僅能親身體驗科學實驗,更能深刻體會科學知識的魅力與樂趣。值得一提的是,成大科教中心團隊特地參訪了金城國中蔡松輝老師所主導的「金城國中天文台」,大家分享了科學教育的心得,相互鼓勵和激勵,共同期許未來的科學探索。 在科學營隊中,成大理學院的蔡錦俊院長不僅扮演著營隊的大家長角色,更是這些年輕學子們的學長前輩。他身兼多重角色,在活動中引導著同學們深入思考物理推理,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這次活動讓學生們不僅僅是受益於科學知識的豐富,更在蔡錦俊院長的啟發下,感受到科學探索的無限魅力。 蔡錦俊院長出生於戰地金門,自幼在金門接受教育,直至高中畢業。高中畢業後,在導師的鼓勵引導下,蔡錦俊前往台灣準備升學大學,成功考入了清華大學物理系,並在清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繼而前往美國愛荷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對蔡錦俊來說,離鄉背井到異地求學,讓他更加用心讀書。在這段求學歲月中,他沒有另外打工,全賴申領的獎學金維持生活,務實地過著簡樸的生活。相較於本土,他發現國外無論是語言還是文化都更加多元,這種多元性不僅帶來了豐富性的學習環境,同時也給予了他不小的挑戰。 取得博士學位後,他先後在康乃迪克大學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進行博士後研究。他表示,博士後研究站點能夠培養更為獨立的研究能力。在此期間,他的研究專案涉及與學術領域相關但不完全相同的議題,這種廣泛性的研究讓他在更多領域中有所突破。 隨後,他回到台灣,在中興大學擔任副教授。然而,由於當時學生人數較少且尚未設立博士班,因此他決定申請轉任成功大學任教。這段求學之旅不僅豐富了他的學術知識,也在教育領域中開啟了新的挑戰與可能性。 進入成功大學後,他開始從事基礎的原子和分子光譜實驗研究,尤其專精於雷射光譜和精密量測。他強調,基礎研究是國家實力的體現,但這需要較長時間的研究。蔡錦俊先在學校建立了研究室,然後持續五年的時間不斷探索,最終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論文。到了2007年,他正式升任教授,目前所教授的範圍涵蓋雷射物理、雷射光譜和原子分子物理等專業課程。 而蔡錦俊不只是一位教授,並於2019年8月~2021年7月間在科技部駐歐盟兼駐比利時台北代表處擔任科技組組長,期間積極協助外交科技交流。於2022年8月正式榮任成功大學理學院院長後,更積極推動理工學基礎教育,致力透過營隊及博覽會等活動,提早將物理學知識帶入小學生的學習。 今年,成大第七屆理學大道科學博覽會再度在蔡院長的積極推動下於校內舉行,吸引超過2000名對科學抱持熱忱的小學子前來參與。 蔡院長表示,看到許多小朋友願意早起參與此次博覽會,令人感動不已。此次博覽會由超過50位來自理學院五個系的同學們共同籌備,涵蓋科學市集和科學教室等多樣活動。值得一提的是,來自慈濟與德光高中的同學們也參與其中,與小朋友一同享受科學的樂趣! 除了校內舉辦博覽會外,蔡院長更特別為高中生安排了一場專屬的諾貝爾獎專題演講,親自與高中生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獎的「阿秒雷射」奧秘。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