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
築一場溫柔而堅定的夢──《築夢手作》與花帔的時光記憶
疫情來襲後的轉念與行動 金門後浦十六藝文特區,有一處小而溫暖的店鋪,名為《築夢手作》。穿過老街斑駁牆垣與潮濕的石板巷,推開木門,就像走進了一位母親的記憶。櫃架上琳瑯滿目的花帔作品,不只是包巾、提袋、髮飾,更是縫進生活與文化裡的一針一線||這一切的起點,來自一位母親的夢與堅持。 市集人生的開始:從一塊布料到創業種子 蔡雨蓁,來自台北,是一個孩子的母親。 年輕時,她活躍於行銷與品牌相關產業,深入了解消費者心理,並熟悉市場操作的各種細節。她也曾在補教界擔任行政工作,磨練出高度的組織與溝通能力。這些經歷,為她日後的轉型與創業,無形中埋下了深厚的基礎。婚後,為了全心照顧家庭與孩子,她選擇暫別職場,專注於母職。然而,當日子一天天過去,她心中卻浮現一個深層的疑問:「如果我的人生只剩下家庭與孩子,那我,還是我嗎?」 這樣的自問,成為蔡雨蓁心底的一股動力。她明白,母親的角色固然珍貴,但她也渴望找回屬於自己的生命光芒。於是,在孩子逐漸成長、開始上幼兒園後,她便計劃重新投入職場。然而,就在她準備振作再出發之際,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一切。原本安排好的工作案源接連取消,整個社會籠罩在一片不確定與低氣壓之中。許多人因此感到失落與無力,但蔡雨蓁卻選擇以另一種方式應對這場挑戰。 花帔的文化語言與情感承載 面對空下來的時間與不安的情緒,她重新拾起少年時期最熟悉的陪伴||手作。回想國高中時期,蔡雨蓁便熱愛縫紉、編織與各式材料包製作。她總能在一針一線、一結一扣之間,感受到深刻的專注與創造帶來的喜悅。對她而言,手作並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現,更像是靈魂的棲息之地,是面對世界紛擾時,能夠安頓自己的溫柔庇護。 在家中,她鋪開布料,重新與那份最純粹的熱情連結,逐步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起初,她只是為了調劑生活,製作小物送給親友,沒想到收到許多讚賞與鼓勵,漸漸地,她開始萌生一個想法:或許,可以讓這份愛好,成為一條新的路。於是,她帶著自己的作品走進市集,用一塊塊布料,開啟了屬於她的「市集人生」。 市集對她而言,不僅是販售作品的地方,更是一次次與人交流的機會。每一塊布,每一個圖案,背後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與溫度。尤其當她選擇以「花帔」這個富含文化意涵的元素作為創作主軸時,她更希望透過這些作品,傳遞情感與記憶,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這份美麗的文化語言。 從一塊布料出發,蔡雨蓁在市場的喧囂與人群的笑聲中,找回了那個不只是母親的自己。她用雙手編織的不只是作品,更是一段段屬於自己的成長與重新出發的故事 媽媽角度的愛 對於許多金門人來說,花帔不僅是一塊布,更是一段流傳已久、充滿情感與文化記憶的祝福。這塊六尺見方的黑白格紋布,四角縫上威武的「四角虎」,代表守護與驅邪的力量;正中央的紅色卍字符號象徵吉祥與延續;而那條條穿梭其中的紅線,不僅是手工藝的痕跡,更是一種生命與親情的連結。早期有些長輩還會在花帔角落縫上小小的鉛片,象徵「壓得住人緣」,讓孩子從小被眾人喜愛、平安長大。 這樣一條花帔,曾是幾乎每個金門嬰兒的成長陪伴||它是哄睡時的安撫布、是外出時遮陽擋風的披巾、是父母背孩子時的繫帶,更是嬰兒時期最靠近母親體溫與味道的記憶。許多金門女性在生產坐月子時,長輩總會親手縫製一條花帔,視為傳承祝福的重要儀式。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花帔逐漸從生活日常中淡出,年輕一代對這份文化的認識也越來越模糊。 起初,她只是將傳統花帔布料加工成小袋子、手帕、飾品等文創商品,帶去市集販售。沒想到,不少在地長者駐足細看,眼中泛著光,說:「這是我孫子出生時用的花帔欸!」或是:「這布我娘家以前都會做。」透過這些互動,蔡雨蓁意識到,花帔不只是「產品」,它蘊藏著金門人獨有的情感與家族記憶。 店面即平台:文創商品與互動體驗 從最初的簡單布料加工開始,蔡雨蓁便以一針一線勾勒自己的夢想藍圖。她並非科班出身的設計師,而是以一位母親的視角,從生活需求出發,不斷嘗試與調整,將傳統花帔布料轉化為貼近日常、富有溫度的文創商品。隨著參與市集次數的增加,她敏銳地發現了顧客對於產品細節、布料質感與實用設計的高度關注,因此決定不再僅以市售布料為基礎,而是進一步與在地布商合作,訂製專屬圖樣與色彩的花帔布料,並自行學習打版與縫紉技術,打造獨具風格的商品線。 她花了大量時間自學縫紉、打版技巧,從最基礎的針腳練起,到理解布性與版型比例的搭配,一步一步累積經驗,也逐漸形成她個人的設計語言。在一次次反覆試驗中,她開始建立起屬於自己與花帔之間的對話方式。她相信,商品若能觸動人心,便會被珍惜;若能讓人想起家與記憶,便會有長久的價值。 2022年,她在金門縣政府青年創業計畫的支持下,正式進駐後浦十六藝文特區,開設了以花帔為主題的文創選物店《築夢手作》。這不僅是一間販售商品的店舖,更是一個讓文化與記憶交會的平台。她在店內設計互動式展示區,讓遊客可以觸摸各種布料樣本、認識花帔背後的典故與文化;也定期舉辦縫紉工作坊與親子體驗課程,讓更多人能親手製作一件與自己生命經驗連結的作品。這樣的設計,讓《築夢手作》成為地方文化活化的縮影,也讓遊客在短暫旅程中,帶走一份深刻且溫暖的記憶。 深夜是創作者的黃金時光 對於身兼母職與創業者的蔡雨蓁而言,白天大多用來照顧家庭與店務,真正能沉澱思緒、全然投入創作的時刻,往往落在深夜孩子熟睡後。她笑說:「深夜是我的黃金時光,當世界安靜下來,我才能真正傾聽內心的聲音。」 她坦言自己不是設計師出身,但正因如此,她始終保持著使用者的敏銳度與對生活的同理心。「我是媽媽,我知道什麼東西是貼近生活、真正實用又能留下情感記憶的。」這樣的思維與用心,讓她的作品在市集中廣受歡迎,不僅擁有穩定的回購率,更常收到顧客主動寫來的溫暖回饋。每一則留言與分享,對她來說,都是支持她持續創作的養分。 她認為,一塊布料可以說故事,一間店可以創造對話。透過花帔的再設計與文化轉譯,她讓傳統不再只是記憶的背影,而是成為當代生活中的一部分,繼續被看見、被使用、被珍惜。 花帔二重紗:從文化走向生活美學 在後浦十六藝文特區的一隅,《築夢手作》不僅是一間店鋪,更像是一處溫柔流動的文化空間。這裡的主角,是一塊塊來自傳統卻不失現代感的「花帔布」。蔡雨蓁將過去屬於嬰兒與母親之間的陪伴記憶,重新梳理與設計,讓花帔從家庭儀式的庇護布,成為今日生活中美感與實用兼具的布藝創作。 除了販售各式花帔商品與周邊文創品,她也依據顧客需求,提供客製化彌月禮盒、婚禮小物、手工皂與香氛產品等多樣化選擇,從文化延伸至生活中的各個時刻,將祝福以另一種方式包裹與傳遞。她說,花帔本身就是一種「包裹祝福的布」,無論是迎接新生命、慶祝婚禮,或是送給朋友的紀念禮,這份文化的情感語彙都能自然地融入其中。 店內也設有適合親子與遊客參與的DIY體驗課程,內容包括小型花帔吊飾、香包、拼布包等,深受親子族群與自由行旅客的喜愛。許多來自台灣本島或海外的旅人,在體驗後常發出驚嘆:「沒想到金門不只是戰地,也這麼有文化味!」這些課程不僅讓人動手,也讓人動心,在縫線與布花中重新認識這座島嶼的另一面貌。 品牌的下一步:打造手作共學基地 隨著品牌逐漸受到關注與肯定,蔡雨蓁並未止步於販售商品。她深知,一個品牌若想真正扎根於地方文化,不能只是複製記憶,而要讓它持續進化、與現代生活對話。因此,她開始嘗試將傳統圖騰與現代生活美學融合,展開一系列布料再設計的實驗。 在2024年金門縣政府SBIR計畫的輔導下,她推出了「花帔二重紗」系列。這種布料保留了傳統花帔的代表性圖案,如四角虎、卍字符與黑白格紋,但材質上選用了更柔軟、親膚、透氣的二重紗,兼具傳統與現代的舒適性。這項創新獲得了年輕家庭的熱烈迴響,不僅用於嬰幼兒包巾、毛巾,也延伸至家居產品,如靠墊、桌巾、圍裙,甚至服飾單品如披肩與頭巾。 花帔因此不再只存在於童年記憶或儀式空間,而是實實在在地進入了現代家庭的日常,成為一種富含文化氣息又具有實用性的生活美學載體。 接下來,蔡雨蓁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屬於金門的手作共學基地。她想像這裡是一個結合工作坊、展演空間與文化研究的共享平台,不只讓當地婦女與青年有學習技藝與就業的機會,也讓島上的孩子能從小透過創作,理解自己土地的故事與文化的溫度。「花帔教我們包裹、呵護與傳承,我希望透過這樣的空間,把這些價值一代一代地繼續下去。」 她相信,創作不只是生產商品,而是對話的開始。而《築夢手作》這個名字,說的不只是她一個人的夢,而是希望所有來到這裡的人,都能在一塊布料與一雙手之間,找回自己與土地的連結,築起自己的夢想輪廓。 傳遞的形式:從實體延伸到線上,讓文化活在當代 蔡雨蓁總說,花帔不只是記憶中的物件,它應該是一種能在當代生活中被使用、被理解、被感受的文化語言。她堅信:「我們不只是把文化展示出來,而是要讓它活下去、用得下去、被人想念。」正因如此,《築夢手作》的運作從來不侷限於店面的販售。她將手作視為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情感傳遞的方式,讓文化能夠透過雙手延續。 隨著品牌成長,她開始思考更長遠的願景||不只是經營一家文創選物店,而是建立一個可以孕育創作者的共學基地。她說:「我希望這裡能聚集更多在地的媽媽、青年與手作人,一起把花帔做成共同記憶的橋樑。」她已開始培訓志同道合的夥伴,並嘗試錄製線上課程與教學影片,從花帔背袋、布包到生活小物,希望這份文化情感,能以更輕盈的方式,走進更多人心裡與生活裡。 文化的觸動:眼淚就是記憶的回聲 在店裡,不時會有遊客駐足、凝視那些布料與縫線背後的故事。有一次,一位來自台中的年輕男孩在過年返鄉時走進店裡,看見架上展示的花帔背袋,突然眼眶泛紅、淚水潸然。他對蔡雨蓁說:「這真的好像我小時候外婆背著我的樣子。」那一刻,她深深感受到,自己做的不只是布包,而是一場文化的召喚與記憶的點燃。那份藏在圖紋與手感中的熟悉感,是超越語言的情感連結。 慢下來的療癒時光:手作的意義不止於技藝 這份工作雖然繁瑣,卻也充滿療癒。蔡雨蓁常常在店裡看到人們慢下來,專注地完成一件作品,過程中彷彿也安頓了自己的心。這也是她目前最想推動的方向||讓文化不再只是外在的觀看,而是一種內在的感受與自我照顧的方式。她希望未來能整合花帔文化、手作技巧與心理療癒元素,發展成兼具創作與心靈支持的課程,讓手作真正成為一種柔軟而有力的文化實踐。 透過實體店鋪、社群參與與線上課程,《築夢手作》正一步步成為一座跨越記憶與未來的橋樑。文化不再只是過去的遺跡,而是一種活著的情感,能被分享、學習、流動,甚至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讓人想起家。 同時讓更多女子擁有更多可能的機會,《築夢手作》在今年轉身化為《島上築夢》讓越來越身為媽媽、女子、熱愛手作的你我他可以擁有一場與生活實際並行金門幸福之路。 對孩子的承諾:手作時光的意義 蔡雨蓁常說,創業不只是為了自我實現,更是一種對孩子的承諾。她希望自己能親手為孩子打造一個慢下來的空間,也讓更多人透過手作,重新認識土地與文化。她觀察到,越來越多年輕人對金門文化充滿興趣,卻常因缺乏參與的管道而感到無從著手。因此,她開始構思「文化×手作×療癒」的微課程計畫,邀請人們動手製作花帔布藝小物,從針線間細細理解這塊布的意義,也感受「在地」不只是地理的歸屬,更是一種情感與精神的連結。 一針一線,繡出金門的生活詩在後浦的街角,《築夢手作》像是一座靜靜矗立的港灣,吸引著那些渴望停靠、尋找喘息的人。它不喧嘩,卻溫柔地召喚人們靠近。蔡雨蓁說:「我們的時代節奏太快,但我相信,慢下來的力量是可以被感受到的。」她以一針一線,繡出金門的日常,也為這座島嶼留住了一種柔軟而真實的生活詩意。在這裡,創作不只是手的工作,更是一場與記憶、土地與心靈的深層對話。
從巴黎到金門:Chez Ray 睿家,打造家的文化交流空間
巴黎的家宴,靈感的起點 Ray回憶起他在法國留學的那段歲月,語氣總是帶著一點懷念,也有一點微笑藏在話語之中。那是段既自由又豐富的時光——不僅僅是學習上的挑戰與探索,更是文化與人際交織出的成長經歷。他與來自中國各省、香港、韓國、美國、法國等不同背景的朋友,共同生活在同一棟公寓或相鄰的街區。彼此語言不盡相同,習慣也各異,但共同之處是大家都樂於分享自己的文化,特別是在料理這件事上。 每逢聚餐,大家總是各自動手做菜,將記憶中最熟悉的味道端上桌。那裡沒有專業廚藝,卻有滿桌的真誠與熱情。Ray笑說:「我們都是文化的搬運工,只是透過鍋碗瓢盆來傳遞。」而這樣的聚會,也發展出一種默契——每次在哪一位朋友家舉行,就會在社群媒體上加上一個「#ChezXXX」的標籤。「Chez」在法文裡的意思是「在某人家中」,因此當晚在Ray家,那天的聚會就會被標記為「#ChezRay」;如果在Kevin或Soo Min 家,也就自然變成「#ChezKevin」、「#ChezSooMin」。 這樣的餐會,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更像是一場跨文化的日常旅行。每一道料理後面,都藏著一段來自不同地方的生活經驗。而在「Chez Ray」的那些夜晚,Ray 也會準備一些金門味的小點心,像是從家鄉帶來的貢糖,或簡單的家常菜。他發現,當朋友們咬下那顆酥脆的花生糖時,眼中閃過的驚喜,往往比語言更直接。「有時他們會問:這是什麼?在哪裡可以吃到?那一刻我就知道,透過食物,他們真的開始認識金門了。」 Ray說,食物不只是味道,更是一種記憶的鑰匙。也正是在那樣一個又一個被共享的夜晚,他開始思考:如果未來有一個自己的空間,也許它不該只是「店」,而是可以像當年那些聚餐一樣,讓人走進來,就像走進朋友家——自在、真誠、沒有壓力。 正是這些看似日常的小聚,種下了他日後創辦「Chez Ray睿家」的種子。「我開始思考,如果有一天要創業,我希望開的不是一間制式的店,而是一個讓人感覺像『來朋友家作客』的地方。」他不想被功能定義空間,而是想讓空間回歸到「人」的使用情境:可以聊天、做事、創作,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單純地坐著放空——就像在家中一樣自然。這樣的空間想像與巴黎留學生活中那些溫馨、雜亂卻充滿人味的夜晚密不可分,也因此,「Chez Ray」這個名稱對他來說不只是個招牌,而是一份回憶的延續與承諾的起點。 睿家:不只是咖啡館 Chez Ray睿家,不是一間你走進去點杯咖啡、打卡拍照後便匆匆離開的「網美咖啡店」。從空間的名稱開始,它就拒絕被簡化為一種「消費場域」。對Ray來說,「Chez Ray」延續了他在法國生活的記憶,也是一種生活哲學的實踐:那是一個你會想「久留」的地方,一個讓人自然放鬆下來、卸下社會角色的所在,就像進到熟悉朋友家中的客廳一樣,無須拘束,不需表演,只需做你自己。 ...
台灣最西端的養蜂人家─烈嶼土蜂的甜蜜奇蹟 從海霓蜜坊看見金門的原生生命力
在烈嶼,一匙蜂蜜牽起土地與人的故事 位於台灣最西端的小金門||烈嶼,這座海島鄉鎮總帶著一種時光凝結的美感。對許多曾來訪的旅人而言,烈嶼是戰地風光的縮影,是九宮坑道裡回盪不息的歷史迴聲,也是老兵口中難以忘懷的離島記憶。這裡有斑駁的碉堡、有海風吹拂的榕樹,也有那份靜謐到彷彿能聽見潮汐的心跳聲。然而,真正能代表烈嶼滋味的,或許藏在更細微的地方||像是巷弄間的一間小店,或是一口用心釀製的蜂蜜。 在這座看似平凡的島上,有一家不平凡的店悄悄綻放光芒。【海霓蜜坊&沒事了手工點心】是由一位返鄉退休的體育老師||謝光霓先生,與他的家人共同打造的夢想據點。店鋪位於距離九宮碼頭不遠的東南角,旅人若從大金門搭船前來,只需幾分鐘車程,便能抵達這個被蜂香與咖啡香包圍的小天地。 這裡不只是販售蜂蜜和點心的地方,更像是一座承載記憶、情感與土地連結的橋梁。每一匙蜂蜜、每一口甜點,都是一家人用時間、汗水與溫柔釀出的故事。當你踏進這間店,或許會發現,烈嶼的魅力不只是戰地遺跡的滄桑,還有這份來自自然與人情交織出的真實甘甜 命名的意涵:海霓,是蜜也是人 謝光霓與來自新加坡的妻子海倫女士,攜手走過超過二十年的婚姻旅程。這對跨國夫妻不僅在人生中彼此扶持,更因對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育的共同熱愛,讓他們在退休後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返鄉回到金門烈嶼,投入土蜂保育與蜜蜂產業的推廣。他們的選擇,不只是轉換生活型態,更是一段關於土地、文化與生態共存的新人生篇章。 早年在台灣任教體育課的謝光霓,對動植物與自然觀察始終保有濃厚興趣。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與海倫接觸到蜜蜂養殖,便一頭栽進這個奇妙的昆蟲世界。深入了解後,他們驚喜地發現,金門島上尚有極為珍稀、純正的原生土蜂||亦即中華蜜蜂或俗稱的「野蜂」。這些土蜂體型嬌小但飛行敏捷,能採集更多種類的花蜜,甚至在寒冬仍能出勤,是義大利蜂(洋蜂)無法比擬的特性。 其中最令人驚艷的,是這些土蜂能在冬季低溫下釀製出「冬蜜」,風味層次極高、口感細膩,是市場上極其稀有的高價蜂蜜。為了推廣金門土蜂的價值,並喚起更多人對在地原生生態的重視,謝光霓與海倫共同創立了【海霓蜜坊】,並延伸品牌【沒事了手工點心】,將土蜂蜜融入甜點與飲品之中,從味覺出發,引領人們重新認識蜂蜜的文化與深度。 「海霓」這個名字,意涵豐富,不僅融合了海倫的「海」與謝光霓的「霓」,也與英文"Honey"同音,象徵蜂蜜,也代表兩人攜手共同走過的生命歷程。「海霓不只是商標,它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土地連結的象徵。」謝光霓這麼說。 店內產品全以蜂蜜為主角,從蜂蜜鬆餅、蜂蜜冰淇淋、蜂蜜美式咖啡,到最具特色的「嚐嚐六種蜜+蜂巢蜜」組合飲品,顛覆人們對蜂蜜僅為調味劑的印象。謝光霓認為,品蜂蜜如同品酒、品茶,有其層次與深度;不同花源、不同蜜蜂、不同季節所釀的蜜,都有截然不同的氣味與尾韻,值得細細體會。他甚至建議,品嚐時應先喝口冰開水清除味蕾,再品下一種,方能感受到其中的細膩變化。 這段從教育場域走向自然生態的旅程,讓謝光霓與海倫夫妻不僅實踐了環保理念,也在烈嶼這片土地上,書寫屬於他們的蜜香人生。透過蜂蜜與甜點,他們傳遞的不僅是味道,更是對土地、對自然、對家鄉的深情與承諾。 一位體育老師的斜槓人生:從國中教室到蜂箱之間 ...
一顆金門麥子的重量──黃伊瑊與她的島嶼之路
春日的金門,從海風、陽光,到田裡一抹青綠,都有說不完的故事。而在這樣的季節裡,一場名為「蓊蓊之森||與書相會的漫漫時光」的書日市集悄然展開。書展、講座、影展、市集與各式手作體驗散落在金門植物園的林蔭與草地之中,看似輕盈,實則蘊含著深厚的地方文化能量。 在這一切的背後,都有一群策展者、書寫者、耕作者的身影默默穿梭||而其中之一就是她||黃伊瑊,也是「小島 Piccola Isola」的主理人,暱稱:小島。 從都市返鄉、以麥為起點,她重新耕耘金門的閱讀文化與島嶼想像。連續兩年,她以小島的身份與蓊蓊書店及其他夥伴,一起參與由文化部補助的「享讀福爾摩沙」閱讀計畫,以共同策展人與在地行動者的角色,打造出一場場有感、有地氣的閱讀盛宴。 這是一篇關於「閱讀」、「土地」與「回家」的故事||也是一位女性在島嶼上與文字、植物、大地共鳴的深情旅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個名字,兩個世界--黃伊瑊與小島 在台灣的文創與閱讀推廣圈中,「小島 Piccola Isola」這個名字或許仍不屬於主流,但在金門與喜愛酸麵包的世界裡還有那熱愛自然的生活圈內,它卻是許多人記憶中的一座溫柔小島。小島Piccola Isola這不只是一間店的名字,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縮影、一種重新與土地產生關係的方式。 黃伊瑊(以下稱小島)||這個選擇留金的女性,用雙手揉麵、種麥、寫故事,在金門島嶼上默默地建造著屬於她與這片土地的共同語言。 「Piccola Isola」在義大利文中意指「小島」,這個名字既貼近金門的地理本質,也揭示她內在的情感座標。對黃伊瑊而言,金門不是被遺忘的邊境,而是一塊能重新扎根、重新理解自我的心靈核心。 她所經營的「小島」空間,並不以商業為唯一導向,而是一處可以停留、交流與思考的場域||這裡賣的是用自家種麥磨粉製成的酸種麵包、是金門手工花生醬拌乳酪的細膩滋味,也是一本本從島嶼出發的選書與故事。 她的返鄉之路始於一個單純卻深遠的願望:「種自己的麵粉。」這不只是一句夢想式的自白,而是她行動的起點。她踏進田野,與土地重新對話,也開始從自然中學習||從小麥的播種到收成,從發酵到烘焙,每一道工序都充滿試驗與等待的美學。更進一步地,她走進村落,拜訪年邁的女性長輩,聆聽她們記憶中的「麥糊」、古早味的金門小麥料理與日常生活的細節。 於是,「小島」不再只是地理的指涉,而是記憶的容器、情感的橋樑。黃伊瑊不僅是一位麵包職人,更是一位文化的說書人,用每一顆麥子的重量,串起金門島嶼深層的歷史、味道與情感。她讓我們明白||有時,一個名字的誕生,就是兩個世界重疊之處的開端。 策展即生活,閱讀是一種發酵 自 2023 年起,小島與她所主理的「小島 Piccola Isola」,開始與金門在地的文化團隊||包括「蓊蓊書店」、「浯日咖啡」等單位,攜手投入文化部「享讀福爾摩沙」閱讀推廣計畫,協辦並共同策劃一系列深具地方感的閱讀活動。不同於一般以講座或書展為主軸的活動,她們的策展更像是一場島嶼上的生活實驗。從最初的主題發想、講者邀約、場域規劃、市集動線設計,到實地空間佈置與活動現場的細節安排,黃伊瑊不僅參與,甚至常常親自上陣。 她深信策展不是單向的文化傳遞,而是地方生活的一種編織與發酵。這樣的理念在2024、2025兩屆舉辦的《蓊蓊之森||與書相會的漫漫時光》書日市集中展露無遺。這場植根金門植物園的閱讀市集,以「森林」、「土地」、「書本」為關鍵字,創造出一場與自然共呼吸的文化活動。她與策展團隊共同設計從「群島書展」到「麥田走讀」、「植物園地景導覽」、「親子瑜伽」、「森林染畫」、「影展」、「手作課程」等多樣體驗活動,不僅跨越閱讀形式的邊界,也突破年齡與身份的限制,讓閱讀真正回歸生活現場。 而黃伊瑊的策展風格,也從這些細膩環節中一一浮現。她擅長將人與場域的情感連結編織進活動設計中。例如「麥田走讀」不只是走進田野了解作物的成長,更從一顆小麥的生命旅程,延伸到金門女性長輩的飲食與生活記憶||讓土地與記憶並存、歷史與日常重疊。她認為:「策展不只是展覽或一場活動,而是一場島嶼與自我深層對話的過程。」 這樣的對話不需要華麗的舞台,也不依賴流量操作,而是透過一場場靜水深流的相遇||像是一場在森林裡的手作課、一堂樹下的閱讀分享、一次孩子與大人一起在草地上看影展的午後。這些場景的共通之處在於,它們讓閱讀變成「被感受」的經驗,不再被限制在書頁之內,而是走入樹蔭、土壤、空氣與人群之中,成為一種「在場的文化」。 在黃伊瑊與夥伴們的努力下,「蓊蓊之森」不僅是一場市集,更是一場文化感官的召喚儀式。她以溫柔堅定的方式,讓金門這座島嶼重新與書籍、土地與人產生連結,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文化活動--也許,它不在劇院或大館裡,而就在一片自然的風聲中悄然發生。 麥田,是最柔軟的語言 「金門的小麥,是我重新認識這座島的入口。」小島這麼說,語氣溫柔而堅定。這句話背後,不只是她返鄉的起點,更是一段與土地深刻連結的旅程開端。 回到金門之初,她對小麥幾乎一無所知。雖然從小在島上長大,每年春天也總能看見金黃搖曳的麥田風景,但那些畫面,過去只是季節風景的一部分,從未深入她的生命經驗。直到她有了「種自己的麵粉」這個念頭,小麥才真正以具體而細膩的方式,走進她的生活與感官世界。 為了理解小麥的成長歷程,她主動參與自然感知與植物連結的課程,學習如何不以人為中心地感受土地與植物的存在。在這些課程中,她第一次以「感受」而非「控制」的方式與自然互動,也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一株小麥的生命,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土壤中的微生物、礦物質、水分、根系與昆蟲共同構成了一個複雜而精緻的共生網絡。 她描述,黑暗的土壤裡潛藏著一種看不見卻強烈的語言,那是一種來自大地、經由植物傳遞的沉默對話。正是在這樣的「聆聽」之中,她感受到自己不再只是觀察者,而成為與島嶼一同呼吸的共生者。 這份感知並沒有停留在田裡,她將小麥作為媒介,延伸成各種文化實踐。她開設以小麥為主題的走讀與繪本課程,帶領孩子與大人一起走進田間,理解一顆種子的旅程與島嶼的記憶連結。她也將這樣的細緻感受轉化為酸種麵包的製作:從播種、收割、磨粉、發酵到出爐,每一個步驟都需要等待與耐心,就像是一場深度冥想,一場生命與自然相互照顧的儀式。 對小島而言,小麥不只是作物,而是與土地重新對話的語言,是她走進金門文化底層的入口,也是一條永無止盡的探索之路。 文化,不在遠方||而在眼前的植物園與菜市場 「很多人說地方文化很遠,但其實它就在你吃的每一口裡。」小島說得平實,卻直指核心。對她來說,文化從不是只有在博物館或展覽館裡才能被看見,它其實藏在菜市場的木箱裡、藏在一鍋花生的香氣中、藏在那些被日常視線忽略的平凡食材之中。 她舉例自己某次在金城菜市場遇見的場景:那是一家老雜貨店門口擺放的金門在地生花生,粗糙、未經包裝,卻散發出熟悉又久違的香氣。那一刻,她心頭一震,彷彿與某種深層的島嶼記憶對上了眼。她便將花生帶回,用傳統方式手炒、去皮,做成純粹不加糖油的花生醬,再與乳酪、楓糖融合,化為她手工酸種麵包的配角。 這看似簡單的一道點心,實際上,是她對金門文化的再詮釋。黃伊瑊的策展,不靠華麗語言,而是透過味覺與手感的層層疊合,將文化揉進麵粉與發酵過程中,讓人用舌尖重新認識土地,也用心去記住它的滋味。 群島閱讀與跨海共鳴 「閱讀不是一人獨行,而是一群人的潮汐流動。」蓊蓊之森的團隊是這麼分享的。這句話不僅道出她們對閱讀的理解,也反映團隊夥伴近年在金門策劃「蓊蓊之森」書日市集時的核心精神。在這群熱愛文化的團隊眼中,閱讀從來不是靜態的個人行為,而是一種會流動、會擴散、會彼此感染的文化力量。正如潮水有來有往,一本書的故事也總會找到願意共鳴的另一端。 從2023年起,「蓊蓊之森」市集便不斷擴大其文化影響力,不僅在金門本地引起廣泛參與,更吸引來自廈門、泉州與福建沿海的讀者與書店夥伴跨海而來。這不只是因為活動辦得精彩,更因為它呈現了「群島之間」的可能性與文化連結的渴望。在黃伊瑊與團隊的策劃下,市集中設立了「群島書展」專區,邀請來自同為離島的蘭嶼,乃至本島南北的獨立書店與出版社共襄盛舉。 這場書展打破了地理疆界與語言隔閡,讓一本本書成為島嶼之間漂流的信件,一間間書店像是海上的小燈塔,以自己的方式照亮閱讀的航道。 小島與蓊蓊之森的夥伴都認為,她們做的不只是書展,更是一場地方文化外交、一種溫柔卻堅定的島嶼對話。藉由書,這些原本孤立的島嶼開始彼此認識,也讓閱讀成為串起群島命運與想像的共同語言。 以麵包之名,召喚島嶼未來 小島說:「所有的創造,都是為了感謝這片土地的生養。」這句話像一條貫穿她所有行動的線索,無論是種植、烘焙、策展、帶領走讀,抑或是與長輩對話、與孩子分享,她所做的一切,最終都回到一個核心||回應土地、回應島嶼。 從一株麥子開始,她重新與金門產生連結。那不只是返鄉的起點,更是一場深刻的自我實踐。她以身作則,親身投入田間,感受泥土的溫度,理解四季的節奏,再把這份與自然共處的經驗,轉譯成麵包、轉譯成書寫,也轉譯成一場場邀請居民參與的文化活動。她並不孤單地行動,而是一邊創造,一邊邀請島民與讀者加入,共同參與閱讀與土地的關係重建。她讓人們知道,文化不在遠方,而就在自己腳下的土地與手中的麵團之中。 她用一顆顆酸種麵包,去講述關於小麥、關於等待、關於地方風土的故事。用市集與閱讀行動,把知識從書頁帶回現場,讓文化真正「被感受」。在她手中,文化不再是仰望的神殿,也不是遙不可及的符號,而是一種可以吃到、聞到、觸摸到的日常能量。這種能量來自島嶼,也根植於每一個願意參與、願意停下腳步的人身上。 而這樣的文化實踐,不只是為了回顧過去,更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召喚。 小島她正在金門默默耕耘著一條文化的路,而這條路,不喧嘩,卻清晰可感,終將照亮更多返鄉者與土地之間的相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島Piccola Isola 臉書聯絡連結: https://reurl.cc/j9GYRm 不定期會在臉書推出好吃的酸麵包,以及舉辦貼近自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