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區域位置圖(圖片出處

鳳山在清領時期便是很重要的一個地標,「鳳山」一詞在早期是指在現今高雄左營區的範圍,但後期又在現今鳳山區的地方建了一座新城,稱為鳳山新城,爾後新城便是指現今的鳳山區。

▲鳳山龍山寺廟門前

鳳山區的歷史非常久遠,區域內的文化資產也非常有可看性,這次要為各位介紹的便是在鳳山區裡的國定古蹟─鳳山龍山寺。

龍山寺一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龍山寺在台灣有五間,分別是艋舺龍山寺、鹿港龍山寺、鳳山龍山寺、台南龍山寺、淡水龍山寺,若以建廟時間來看,台南龍山寺是最早的,而鳳山龍山寺是第三座興建的,其中規模最大的便是鹿港龍山寺。

 

鳳山龍山寺起源

鳳山龍山寺建於乾隆初年(約西元1735年),是一座將近三百年的老廟,而正確的年代不可考證,但是廟內有一塊「南雲東照」的木匾,落款為「乾隆歲次庚辰」,時為乾隆25年,(西元1760年),廟方經各史籍考證,認為也有可能建於康熙末年。

▲鳳山龍山寺旁香客大樓                     ▲南雲東照匾額

相傳康熙年間,有一位來自福建的先民,攜帶著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的觀音菩薩香火包,行經一口古井,香火包放在井旁的石榴樹枝上,忘了帶走,之後每日夜晚便會發光,因此附近居民便認為是菩薩顯靈,將石榴樹雕成觀音佛像,建廟奉祀,並沿用祖廟龍山寺的名稱。

 

鳳山龍山寺特色與價值

台灣的龍山寺有五間,有四間被登錄為文化資產,其中鳳山龍山寺登錄為國定古蹟,由行政院文化部所管轄。鳳山龍山寺早在1985年就被登錄,可以說是台灣非常早的古蹟。

▲清代碑記,記載龍山寺修築記事

 

台灣五大龍山寺(由北至南)

 

建廟時間 文化資產類別 相片
1.     淡水龍山寺

 

清咸豐八年三月(1858年)建立 直轄市定古蹟 圖片出處
2.     艋舺龍山寺

 

清乾隆3年(1738年)建立 直轄市定古蹟 圖片出處
3.     鹿港龍山寺

 

清乾隆51年(1786年)建立 國定古蹟 圖片出處
4.     台南龍山寺

 

清康熙54年(1715年)建立 尚未登錄為文化資產 圖片出處
5.     鳳山龍山寺

 

乾隆30年(1765年) 國定古蹟

 

在介紹鳳山龍山寺的特色以前,還記得上一篇提到的古蹟知識網嗎,若忘記的趕緊點進去複習一下,接下來一起來看看龍山寺的建築之美吧。

▲鳳山龍山寺剖面圖(圖片由國定古蹟─鳳山龍山寺提供)

鳳山龍山寺經歷不同時期的擴建,前後共整修了五次,形成今日之規模,龍山寺管理委員會非常重視廟宇本身的修繕,兩百多年來的廟宇才可以保存得如此完善。寺廟的格局是兩殿式(註1),內部的裝飾可是非常豐富,前往廟宇時可以多花一點時間欣賞。

  

▲廟門外裝飾,可看出顏色豐富、剪裁俐落,可說非常精細的作品。

▲龍山寺本身主祀觀世音菩薩,廟宇內部也有許多匾額,可看出在正殿內正面朝門口擺放的就有五塊之多。

▲龍山寺正面圖及匾額數量。(圖片由國定古蹟─鳳山龍山寺提供)

配置有前殿及正殿,兩者間以廊道或拜亭相連。位於市街者常使用「兩殿兩廊」式,形如街屋,如宜蘭昭應宮;另一種左右設護龍,有如民宅的四合院,稱「兩殿兩廊兩護室」,此種格局是台灣常見的中型寺廟格局,如淡水鄞山寺

▲註1兩殿式建築

 

龍山寺相關報導:

龍山寺年底可望成為國定古蹟

龍山寺疑似遭受縱火

宮廟信仰的意義是什麼

生活就是文化

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的一部份,而在台灣人的生活中又有什麼不可或缺的文化呢?

現在社會已經是多元化的信仰,以往信仰不像現在這麼開放、多元,對於其他宗教的接受度也沒有很高。早期台灣大部分都是道教的寺廟為主,因此許多台灣宮廟都已存在百年以上,某些廟宇更長達兩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說「宮廟文化」已經深入台灣人心底了。

從小到大,台灣人大部分時間都會拜拜,考試拜拜、找工作拜拜,過年更要拜拜,點光明燈、點文昌燈等等。每樣生活可以說都離不開宮廟,不論是東方神明或是西方的宗教也都會祈禱平安、順利,宮廟文化已環繞在你我周遭。

宮廟之美

以宮廟本身的建築來說,每間宮廟都有許多的裝飾和雕刻。有些宮廟的裝飾來自台灣國寶級的人物,在傳統工藝逐漸流逝的時代下,這些裝飾、實質藝術品,更是值得被保存下來。廟宇的建築不像現代的鋼筋水泥,大部分是木作、石作,這些都是從很古老的工法流傳下來的,先人的智慧去創造出來的。

在宮廟本體的建築特色以外,在內部細微的裝飾也是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宮廟經常以交趾陶來作裝飾,以及一些雕刻、木雕、石雕等等,然而這些雕刻都是以手工來製作,通常像交趾陶這種手工藝,要「出師」都是需要好幾年的時間,甚至十幾年都有可能,導致這些技藝在現代漸漸失傳,宮廟裡的更是值得保存。宮廟內也會記載著許多關於此座廟的人、事、物,可說是一座小型的故事圖書館。

信仰的必要性?

因為台灣的文化,許多宗教也會彼此融合。大多數的台灣人即使沒有特定的信仰,也會拿香拜拜,或是到教堂做禮拜。這些都成為了台灣文化的一部份。

信與不信其實在於自己的內心,科學無法證明的事物,不一定不存在,愛因斯坦曾說過:「人生有許多經驗,其中最美的莫過於對奧祕世界的親證,對奧祕的世界、對你不了解的神祕世界的一種親身經驗。這是藝術的根源,也是科學的根源。」之所以會開啟一件事物的證明,不就是因為疑惑嗎?信仰也是如此,或許無法證明他的存在,但也因為它的神秘與奧祕才會令世人更想探討。

在現今科學的世代,也無法把信仰宗教給屏除,多數人還是選擇相信。人信與不信存在在人的心中,而信仰最大的目的,是帶人們走向正面的道路,只要能帶給人正向的影響,那「神」存不存在還很重要嗎?

 

南藝網編輯 / evelyn 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