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心物.微觀–蔡獻友創作展
Mind, Minor Matter-Tsai Hsien-Yiu Solo Exhibition

策展人|張聰賢
藝術家|蔡獻友
展覽日期|2021/10/13(三) – 2021/12/05(日)
展覽時間|週三至週日 11:00-18:00
開幕茶會|2021/10/30(六) 14:00
展覽地點|102當代藝術空間(台南市仁德區成功三街102號)

座談會|即心.微物 2021/10/30(六) 15:00-17:00
引言人|張聰賢 / 藝術工作者、獨立策展人
藝術家|蔡獻友 / 正修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
與談人|黃文勇 /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盧梭(Henri Rousseau)曾說:如果上帝是在宇宙冷靜的看著人類,人更應該生活在變動世界中尋找自我,對一切關於自己知識抱持著學習與懷疑態度,為自己的存在找到價值與可能。

「心物.微觀」這個展覽,是就個人多年來對藝術家作品的觀察與理解而命題。從其「植物史」創作,作者從作品中展現出一種高度的詩性,作品如同攝影負片顯影似的,藝術家一直試著讓作品呈現出一種高度無為的狀態,如「去作者化」在作品完成之後的隱匿。過去許多作品呼應的如他者存在(being-for-other),為的是提供被認知與觀看的理解。學院技法更常將作品呈現作為一種潮流與當代表現,往往忽略了作品本身最基礎的材料物性,此次展覽藝術家以一種「以退為進」讓材料回歸自身做回它自己的態度,這是藝術家本身面對材料與畫布間的深刻體會。

從自然轉折過渡到畫布形態的存在,藝術家以一個學院走來的藝術創作者的身份,卻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地去探究材料本身的物性,物質轉折至畫面之中後,這是一種概念性的附著於可見的尺度當下,創作是否不僅僅是作者本身的意念的存在,更是媒材經由意念而生成一種被概念還原的差異性。正如藝術家本人所言:他要讓自己退到作品外圍。或許作為一個藝術家而言,作品往往成為自己偽裝另一個自我,作品被看見同時也只是一個藝術家自我赤裸的表徵,透過物質的複製與質變,在思想的迴盪之間擺渡游離,目的在於以藝術之名征服材質的可塑特質。然而藝術家的作品內藴訴說的是一種生命觀的無為與謙融。

一切物質都不可能離開心靈,物質的存在與意義最終也是通過心靈才得以顯現其價值,相信這是一樣的道理,上帝的存在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一樣,人脫離了心靈的感受能力只能成為一個表象的肉身。這如同存在主義者所言,了解自己必須要透過內在的體驗一樣。藝術的精神所表現的也應該是個人化的創造,作品不該將使用的材料本身驅離在作品之外,而該讓材料本身以靜態的方式表達出人與物的對話關係。一如藝術家本人所言:我的繪畫基本上是在還原材料(物質)本身的特性,讓材料成為它自己的特性,而不是成為藝術的以技巧作為控制材料的手段。


內文引用:102當代藝術空間 102Art Gallery
圖片來源:102當代藝術空間 102Art Gallery

文章更新20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