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20年在台北藝博的合作之後,Chens Art Gallery和卡洛斯・弗朗哥 Carlos Franco再度攜手,以《埃涅阿斯紀La Eneida》為題在台北策辦個展。藉由素描與版畫,詮釋古典拉丁文本中的磅礡世界觀。並且試著透過藝術家的個人感知,將遙遠的故事與當代經驗連結。

在1980年代,出版商Manolo Arroyo出版了希臘 / 拉丁文學中三部最重要的古典作品:《伊里亞德Iliad》、《奧德賽Odyssey》和《埃涅阿斯紀Aeneid》。尤其是《埃涅阿斯紀》,更是拉丁語系提供了重要的文史基礎。這個龐大的出版計畫基於16世紀,由一位詩人以詩句的格律翻譯為今日最廣為流傳的版本。

Carlos Franco,《Juno y Jano abriendo las puertas》,34.5 x 27cm,蝕刻版畫,1988。Image/Chens Art Gallery

從小就對於神話世界極感興趣的藝術家Carlos,受到出版商的邀請參與製作《埃涅阿斯紀》等三部神話史詩中的視覺內容。Carlos前後用了超過兩年的時間,與團隊深入書中的各個情境,試圖用眾神的視點來解析這個世界。為三部著作《埃涅阿斯紀La Eneida》、《伊里亞德Iliad》、《奧德賽Odyssey》所創作的藝術作品廣受關注,曾於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展出。Carlos在2007年於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ía)舉辦個展,更是將《埃涅阿斯紀La Eneida》的版畫作為重要的展出作品帶入了殿堂。

在Carlos的認知經驗裡,歷史是一連串相互追隨的陳述。數個世紀以來的不斷繼承,形成了一個譜系、也形成了民族或是文化體的共同基礎。在這過程中,Carlos透過文學與造型的描述,一點點地接近書中所架構的認知體系。所感受到的是一種無形的生命力量,這份力量將人類視作自然循環的一部份。由此也讓Carlos更加相信:神話、宗教、文化之間並不具有太多區別,最終的關懷都指向了人類與人性。

Carlos Franco,《Marte asesino en la batalla》,34.5 x 27cm,蝕刻版畫,1988。Image/Chens Art Gallery

在這一系列的創作中,Carlos使用素描與版畫(腐蝕金屬板)做為表現方式。Carlos熱衷於嘗試版畫更多的可能,將古典與現代的質感連結起來。在這個系列創作中,Carlos非常注重於緩慢且細緻的工作過程,也對於技法懷著嚴肅認真的態度。尤其在詮釋古典文化時,刻畫的過程提供了Carlos一種穿梭於不同世代、有機會創造永恆連結的感受。2007年Carlos於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ía)舉辦個展,也展出過《埃涅阿斯紀La Eneida》版畫作品。

Carlos Franco,《qué favor puede tu infeliz hermana》,34.5 x 27cm,蝕刻版畫,1988。Image/Chens Art Gallery

《埃涅阿斯紀》源於公元一世紀前後。是由統治歐洲、中東、北非的羅馬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委託維吉爾Virgilio,所撰寫的羅馬帝國起緣故事。這一部被視作永恆的作品,將羅馬帝國與希臘的文化思想緊密地連結在了一起,並且與荷馬Homer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相互呼應。對於如今的拉丁語系文明而言,它可以說是羅馬與希臘文化重新組合的契機。

Carlos Franco,《Sibila Cumana en trance》,34.5 x 27cm,蝕刻版畫,1988。Image/Chens Art Gallery

《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敘述了特洛伊與希臘之間的戰爭,而《埃涅阿斯紀》中特洛伊人與希臘人卻在義大利半島相遇了。這片領土並不是任何一方的故鄉,於是雙方在沒有疆界之爭的背景下開始與戰爭不一樣的接觸。相處過程中雙方發現諸多文化上的巧合,血緣與信仰之間也能夠相通。也由此開始,雙方之間淡忘了敵意、開始融合。而這一段情節,也對應了當時羅馬帝國(在統治上)需要連結古希臘的需求。

Carlos Franco,《los amores de Dido y Eneas》,34.5 x 27cm,蝕刻版畫,1988。Image/Chens Art Gallery

在《埃涅阿斯紀》的故事之中,男主角埃涅阿斯是特洛伊聯軍的將領之一。在特洛伊被希臘攻陷之後,他率領了族人遷徙至義大利半島,成為了羅馬人的祖先。但是Carlos最喜愛、最經常描繪的場景,並不是壯闊的戰爭故事,而更偏向於愛情。在埃涅阿斯與女主角狄多Dido在遷徙的途中墜入了愛河,愛情一度讓埃涅阿斯忘記了尋找新家園的任務。甚至在洞穴中躲避風暴時,燃燒權杖來為彼此取暖。這段情節敘述著男女主角「重視愛情勝於對於人民的責任」。這一類的情節讓神話中的角色不完美、更加貼近於人性。

Carlos Franco,《las arpías todo el manjar con furia arrebataron》,34.5 x 27cm,蝕刻版畫,1988。Image/Chens Art Gallery

另一個讓Carlos樂於詮釋的,是埃涅阿斯到西西里島尋找先知、希望得到預言的情節。在文本中敘述了占卜之神阿波羅將先知做為載體,傳遞預言的場景。Carlos對於其中描寫占卜時,先知出神恍惚的狀態相當有興趣。如此被附身、無意識、精神解放的狀態,Carlos認為能夠與哲學、超現實主義等等學科連結。而這當中也存在著某種意識超越肉體、超越物質的可能性。

Carlos Franco,《el antro de la Sibila》,34.5 x 27cm,蝕刻版畫,1988。Image/Chens Art Gallery

創作關於《埃涅阿斯紀》的作品時,Carlos經常選擇一段情節中最具驚奇感的場景。同時試圖透過創作者的生命經驗,一次次地從自身的經驗尋找連結,將古典的文學內容轉換成具有個人風格的作品。雖然Carlos認為自己的藝術並不刻意地賦予訊息,卻也同時期許作品能夠涉及人類共通性。即使觀眾不熟悉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史知識,也能夠從視覺中感受到內在有所共鳴。

Carlos Franco,《Venus defendiendo a Eneas》,34.5 x 27cm,蝕刻版畫,1988。Image/Chens Art Gallery

觀察Carlos的作品,經常試圖藉由非特定情節的構圖架構,找到人性的相通之處。例如在美神維納斯護持埃涅阿斯、憂慮埃涅阿斯未來的場景中,觀者的視覺會受先關注巨大、漂浮的人物。這時的觀眾不需要知道關於維納斯的情節,也能夠感受到這個軀體是超越世人的存在。將其與畫面右下方的骸骨對照,則可以閱讀到「某個神聖的人物正在保護或關心著凡人」。軀體右方出現的天鵝,對於拉丁語系世界而言是經常出現於歌劇或神話的純淨形象。但對於Carlos而言天鵝更像是一個「開放的冥想點」,期望可以藉由這個形象,讓非拉丁文化背景的觀眾能夠有更多元的思考切入點。

Carlos Franco,《el mandado de Venus》,34.5 x 27cm,蝕刻版畫,1988。Image/Chens Art Gallery

在另一件刻畫美神維納斯與他的兒子-愛神邱比特的作品中,則是會看見維納斯交給了兒子一個邪惡的殺人任務。Carlos藉由大量黑色的運用,預告了某種悲劇的氛圍。畫面上方的黑色暈影暗示著不光明的負面情感,而邱比特手持的愛神之弓,則是被象徵放縱和性欲牧神(人羊 / 下半身是動物)拉扯著。敘述著邱比特的弓箭具有愛情的魔法,但愛情故事並不全都是圓滿完美、也可能是致命的。

Carlos Franco,《la isla del cíclope》,34.5 x 27cm,蝕刻版畫,1988。Image/Chens Art Gallery

Carlos認為,藝術具有超越符號的普遍性與共通性。透過這一次《La Eneida》的發表,Carlos認為自己所尋求的是一種欣喜若狂的愉悅感。儘管觀眾們會透過作品得到多種想法,而且這些想法不一定能夠連結至原始文本。但Carlos相信當觀眾專注於一件作品時,將會有機會得到「無須解釋的感受」。尤其在這個經常被規範的現實中生活,許多的日常框架制約了人們的思維。Carlos期許透過自己的作品,提供給觀眾們一個被打開的空間,讓作品與觀眾之間可以順暢地發生共鳴。

《埃涅阿斯紀La Eneida》展覽主視覺。Image/Chens Art Gallery

內文引用:非池中藝文網/林侑澂
圖片來源:Chens Art Gallery

文章更新202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