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213g4.jpg

1121214g5.jpg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張文帝於1897年出生,於1987年辭世,享年91歲高齡,留下眾多子孫,是家族中的福星高照。他的族譜屬於「璋」字輩,親族間尊稱他為「文帝伯」。
張文帝的父親為張珪祥,於1900年前往南洋謀生。最初落腳的地方是在馬來亞檳城一帶。當時,他只能從事苦力工作,維持生計,後來轉而販賣豬肉。
1916年,他回到金門,帶著未成年的張文帝兄弟返回馬來亞。父子倆先到廈門,再乘坐油輪抵達馬來亞,全程耗時甚長。
在那之後,父子倆攜手合作,創立了名為「瑞祥」的商號。他們從事油泵業務,同時在「萬南園」購置土地,主要種植橡膠,並同時栽培果樹。除此之外,他們還涉足錫礦業和巴士運輸業。張家族的產業在這段時期迅速發展,涵蓋的行業與當時的全球需求相契合。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錫礦和樹膠(橡膠)為軍需工業,帶來可觀的利潤。家庭生活得以改善,逐漸富裕起來。雖然張文帝家族曾經營過碾米業,但最積極的還是橡膠種植,成為其主要的經濟來源和最大的財富積累途徑。這充分展現了張文帝和其父親對當時主流產業的投入和眼光。
張文帝年輕時展現出卓越的商業天賦。由於缺乏資金,他開設了一家小型加油站,後來又進入巴士服務業。觀察到馬來西亞豐富的天然礦產,特別是錫礦和橡膠的重要性,他稍微積攢了一些資本後,協助父親展開了創業之路。他們開始開採錫礦和積極種植橡膠,這成為他們家族的主要經濟來源。張家最終靠著橡膠園積累了大量財富。
張文帝於年約35歲時,已在馬來亞取得了相當的事業成就。當時,他的雙親希望能回到金門故鄉,尋找落葉歸根的歸屬感。作為一個孝順的兒子,為了實現父母親的願望,他暫時放下手邊的事業,親自返回金門的沙美地區,選址興建洋樓。他為了讓年邁的父母能在晚年安居,投入了許多心血。
據張文帝的女兒張惠英和親族共同表示,當時洋樓的建材來自大陸。然而,設計該洋樓的建築師和工匠的身分已不可考。
當時張文帝放下家庭回到金門,親自監督洋樓的建造。在金門監工兩年多的期間,他結識了來自廈門的黃玉瓊。兩人相識於黃女到金門旅遊,彼此相愛,最終張文帝娶她為第二任妻子,並帶她回馬來西亞。
張文帝先後經歷三次婚姻。與元配陳玉雹所育一男二女,但早逝;與二房黃玉瓊生有四男二女;而與三房鄭來音所生二男四女,並認養了兩位子女,共計十四位子女。晚年可以說是兒孫滿堂。
耗時一年多建造的氣派雙層洋樓於1935年完工,張文帝非常高興,準備迎接父母回到金門的故鄉。然而,不久後蘆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大舉侵略中國,中日戰爭爆發。父母考慮到戰亂不安的局勢,決定放棄新建的家園。這座全新的雙層洋樓自建成以來從未有張氏家族的居住。
從1936年(昭和11年)日軍佔領金門到1945年(昭和20年)日軍撤離金門並撤退至汕頭,整整十年的時間,張文帝的洋樓一直被日軍用作大本營。日軍離開後,這座洋樓因無人居住,成為國軍部隊和後來的憲兵隊的駐紮地點,直至1989年。
張文帝的長女,張惠英女士,多年前回到金門處理洋樓產權問題。由於年屆八旬,身體狀況不佳,行動不便,一直希望在有生之年妥善處理父親在金門留下的心血結晶。她提到幾年前曾收到來自對古蹟有興趣的台灣建商的購買洋樓的請求。然而,在家族內部商議後,他們一致認為將父親辛苦打造的洋樓出售實在太可惜,也感到對先人的愧疚。
張惠英提及父親臨終前的遺言,強調後代子孫絕不應出售金門故鄉的「張文帝洋樓」,因為這座建築是他為了奉養父母而建立的,具有深厚的家族情感意義。為了永久紀念父親一生的心血,他們決定將洋樓捐贈給金門縣政府,讓其成為歷史的永久見證,並為鄉里帶來榮耀。
張文帝的為人處世
據張惠英女士回憶,金門宗族稱呼張文帝為「文帝伯」。他在赴馬前的教育程度大概僅及小學畢業。抵達馬來亞後,他一邊協助父親經營生意,一邊學習馬來語,並自學豐富的知識。他待人低調謙虛,雖然事業蓬勃發展,卻極少參與應酬。他以孝順父母為首要原則,極為重視子女的教育,將家庭生活視為重中之重。對於政治並不產生濃厚興趣,儘管參與吉打居林福建會館的活動,擔任該會理事,關心教育及僑社的傳統節慶活動。此外,他還擔任居林三巴央新民學校的董事。
張文帝在1953年參與南洋大學的創校,顯示出他對僑社子弟教育的高度重視。同年6月28日,南吉打中華商會選出15名分會委員,張文帝(張璋俊)為其中之一。他慷慨援助金門家鄉的親人,經常匯款照顧親族,保持著緊密的互動聯繫。他對於鄉里事務極為熱心,受到鄉民的深深愛戴。
五一三排華運動對張文帝的影響
五一三事件爆發於1969年5月13日,馬來西亞官方解釋此事件主要是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種族衝突。官方聲稱此事件的起因是各族間政治及經濟差異,導致了嚴重的衝突。這次血腥的種族衝突造成了許多人死傷,在華人佔多數的地區,華人的死傷人數遠高於馬來人。
事件過後,馬來西亞主政者馬哈迪‧莫哈末將之前激進的民族主義轉向溫和的改良主義,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以消除種族及經濟差異,同時減少貧窮率。新經濟政策主要涉及給予馬來人特權。這項政策在馬來人中培養了一批中產階級,然而也造成了後來巫統黨的分裂,形成了由馬來人中產階級組成的公正黨。
這場排華運動對張文帝家族產生了影響。根據張惠英女士的說法,由於政府對米糧實施了嚴格的管制,導致家人無法取得足夠的米飯,再加上當時的排華運動,使得他們不得不全家遷移到比較偏遠的吉打地區,在自家橡膠園區裡避難。他們在園區裡躲避了近一年的時間,靠著果園中的水果維生。幸運的是,園區內有建築物、水源和電力供應,使他們得以在這段艱難的時期中渡過難關,直到事件平息為止。
張文帝後代子孫
根據張惠英女士的描述,張文帝最初在馬來亞的停留地點是檳城,而張惠英則是在吉打州居林三巴央出生。張文帝極為重視子女的教育,因此在張惠英出生不久後(1937年),他就在檳城購置房產,為她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張惠英在檳城完成了初中教育後,隨後被送往日本留學,在那裡主修食品化學專業。她於1964年畢業後返回馬來西亞,加入了吉隆坡的味之素公司擔任化驗師,同時與母親及弟妹一同遷居至吉隆坡。張惠英育有一名獨生女鄭韻敏。鄭韻敏曾前往美國接受教育,目前擔任鋼琴老師。
張惠英的弟弟繼承了父親的汽車產業,而他的女兒目前是一位極具成就的導演。另外,大房的後代目前居住在巴生一帶發展,長孫非常優秀,曾當選為馬來西亞國家青年代表。而張文帝的三房女兒們則在新加坡發展,其中兩個兒子繼承了位於吉打州的張家橡膠園及果園事業。
*資料參考:
張文帝洋樓修復計畫書:https://cabkc.kinmen.gov.tw/uploads/cabkc/files/201812/ec3df356-5ce0-419f-886a-1529f7bd141a.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