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來襲後的轉念與行動
金門後浦十六藝文特區,有一處小而溫暖的店鋪,名為《築夢手作》。穿過老街斑駁牆垣與潮濕的石板巷,推開木門,就像走進了一位母親的記憶。櫃架上琳瑯滿目的花帔作品,不只是包巾、提袋、髮飾,更是縫進生活與文化裡的一針一線||這一切的起點,來自一位母親的夢與堅持。
市集人生的開始:從一塊布料到創業種子
蔡雨蓁,來自台北,是一個孩子的母親。
年輕時,她活躍於行銷與品牌相關產業,深入了解消費者心理,並熟悉市場操作的各種細節。她也曾在補教界擔任行政工作,磨練出高度的組織與溝通能力。這些經歷,為她日後的轉型與創業,無形中埋下了深厚的基礎。婚後,為了全心照顧家庭與孩子,她選擇暫別職場,專注於母職。然而,當日子一天天過去,她心中卻浮現一個深層的疑問:「如果我的人生只剩下家庭與孩子,那我,還是我嗎?」
這樣的自問,成為蔡雨蓁心底的一股動力。她明白,母親的角色固然珍貴,但她也渴望找回屬於自己的生命光芒。於是,在孩子逐漸成長、開始上幼兒園後,她便計劃重新投入職場。然而,就在她準備振作再出發之際,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一切。原本安排好的工作案源接連取消,整個社會籠罩在一片不確定與低氣壓之中。許多人因此感到失落與無力,但蔡雨蓁卻選擇以另一種方式應對這場挑戰。
花帔的文化語言與情感承載
面對空下來的時間與不安的情緒,她重新拾起少年時期最熟悉的陪伴||手作。回想國高中時期,蔡雨蓁便熱愛縫紉、編織與各式材料包製作。她總能在一針一線、一結一扣之間,感受到深刻的專注與創造帶來的喜悅。對她而言,手作並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現,更像是靈魂的棲息之地,是面對世界紛擾時,能夠安頓自己的溫柔庇護。
在家中,她鋪開布料,重新與那份最純粹的熱情連結,逐步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作品。起初,她只是為了調劑生活,製作小物送給親友,沒想到收到許多讚賞與鼓勵,漸漸地,她開始萌生一個想法:或許,可以讓這份愛好,成為一條新的路。於是,她帶著自己的作品走進市集,用一塊塊布料,開啟了屬於她的「市集人生」。
市集對她而言,不僅是販售作品的地方,更是一次次與人交流的機會。每一塊布,每一個圖案,背後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與溫度。尤其當她選擇以「花帔」這個富含文化意涵的元素作為創作主軸時,她更希望透過這些作品,傳遞情感與記憶,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這份美麗的文化語言。
從一塊布料出發,蔡雨蓁在市場的喧囂與人群的笑聲中,找回了那個不只是母親的自己。她用雙手編織的不只是作品,更是一段段屬於自己的成長與重新出發的故事
媽媽角度的愛
對於許多金門人來說,花帔不僅是一塊布,更是一段流傳已久、充滿情感與文化記憶的祝福。這塊六尺見方的黑白格紋布,四角縫上威武的「四角虎」,代表守護與驅邪的力量;正中央的紅色卍字符號象徵吉祥與延續;而那條條穿梭其中的紅線,不僅是手工藝的痕跡,更是一種生命與親情的連結。早期有些長輩還會在花帔角落縫上小小的鉛片,象徵「壓得住人緣」,讓孩子從小被眾人喜愛、平安長大。
這樣一條花帔,曾是幾乎每個金門嬰兒的成長陪伴||它是哄睡時的安撫布、是外出時遮陽擋風的披巾、是父母背孩子時的繫帶,更是嬰兒時期最靠近母親體溫與味道的記憶。許多金門女性在生產坐月子時,長輩總會親手縫製一條花帔,視為傳承祝福的重要儀式。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花帔逐漸從生活日常中淡出,年輕一代對這份文化的認識也越來越模糊。
起初,她只是將傳統花帔布料加工成小袋子、手帕、飾品等文創商品,帶去市集販售。沒想到,不少在地長者駐足細看,眼中泛著光,說:「這是我孫子出生時用的花帔欸!」或是:「這布我娘家以前都會做。」透過這些互動,蔡雨蓁意識到,花帔不只是「產品」,它蘊藏著金門人獨有的情感與家族記憶。
店面即平台:文創商品與互動體驗
從最初的簡單布料加工開始,蔡雨蓁便以一針一線勾勒自己的夢想藍圖。她並非科班出身的設計師,而是以一位母親的視角,從生活需求出發,不斷嘗試與調整,將傳統花帔布料轉化為貼近日常、富有溫度的文創商品。隨著參與市集次數的增加,她敏銳地發現了顧客對於產品細節、布料質感與實用設計的高度關注,因此決定不再僅以市售布料為基礎,而是進一步與在地布商合作,訂製專屬圖樣與色彩的花帔布料,並自行學習打版與縫紉技術,打造獨具風格的商品線。
她花了大量時間自學縫紉、打版技巧,從最基礎的針腳練起,到理解布性與版型比例的搭配,一步一步累積經驗,也逐漸形成她個人的設計語言。在一次次反覆試驗中,她開始建立起屬於自己與花帔之間的對話方式。她相信,商品若能觸動人心,便會被珍惜;若能讓人想起家與記憶,便會有長久的價值。
2022年,她在金門縣政府青年創業計畫的支持下,正式進駐後浦十六藝文特區,開設了以花帔為主題的文創選物店《築夢手作》。這不僅是一間販售商品的店舖,更是一個讓文化與記憶交會的平台。她在店內設計互動式展示區,讓遊客可以觸摸各種布料樣本、認識花帔背後的典故與文化;也定期舉辦縫紉工作坊與親子體驗課程,讓更多人能親手製作一件與自己生命經驗連結的作品。這樣的設計,讓《築夢手作》成為地方文化活化的縮影,也讓遊客在短暫旅程中,帶走一份深刻且溫暖的記憶。
深夜是創作者的黃金時光
對於身兼母職與創業者的蔡雨蓁而言,白天大多用來照顧家庭與店務,真正能沉澱思緒、全然投入創作的時刻,往往落在深夜孩子熟睡後。她笑說:「深夜是我的黃金時光,當世界安靜下來,我才能真正傾聽內心的聲音。」
她坦言自己不是設計師出身,但正因如此,她始終保持著使用者的敏銳度與對生活的同理心。「我是媽媽,我知道什麼東西是貼近生活、真正實用又能留下情感記憶的。」這樣的思維與用心,讓她的作品在市集中廣受歡迎,不僅擁有穩定的回購率,更常收到顧客主動寫來的溫暖回饋。每一則留言與分享,對她來說,都是支持她持續創作的養分。
她認為,一塊布料可以說故事,一間店可以創造對話。透過花帔的再設計與文化轉譯,她讓傳統不再只是記憶的背影,而是成為當代生活中的一部分,繼續被看見、被使用、被珍惜。
花帔二重紗:從文化走向生活美學
在後浦十六藝文特區的一隅,《築夢手作》不僅是一間店鋪,更像是一處溫柔流動的文化空間。這裡的主角,是一塊塊來自傳統卻不失現代感的「花帔布」。蔡雨蓁將過去屬於嬰兒與母親之間的陪伴記憶,重新梳理與設計,讓花帔從家庭儀式的庇護布,成為今日生活中美感與實用兼具的布藝創作。
除了販售各式花帔商品與周邊文創品,她也依據顧客需求,提供客製化彌月禮盒、婚禮小物、手工皂與香氛產品等多樣化選擇,從文化延伸至生活中的各個時刻,將祝福以另一種方式包裹與傳遞。她說,花帔本身就是一種「包裹祝福的布」,無論是迎接新生命、慶祝婚禮,或是送給朋友的紀念禮,這份文化的情感語彙都能自然地融入其中。
店內也設有適合親子與遊客參與的DIY體驗課程,內容包括小型花帔吊飾、香包、拼布包等,深受親子族群與自由行旅客的喜愛。許多來自台灣本島或海外的旅人,在體驗後常發出驚嘆:「沒想到金門不只是戰地,也這麼有文化味!」這些課程不僅讓人動手,也讓人動心,在縫線與布花中重新認識這座島嶼的另一面貌。
品牌的下一步:打造手作共學基地
隨著品牌逐漸受到關注與肯定,蔡雨蓁並未止步於販售商品。她深知,一個品牌若想真正扎根於地方文化,不能只是複製記憶,而要讓它持續進化、與現代生活對話。因此,她開始嘗試將傳統圖騰與現代生活美學融合,展開一系列布料再設計的實驗。
在2024年金門縣政府SBIR計畫的輔導下,她推出了「花帔二重紗」系列。這種布料保留了傳統花帔的代表性圖案,如四角虎、卍字符與黑白格紋,但材質上選用了更柔軟、親膚、透氣的二重紗,兼具傳統與現代的舒適性。這項創新獲得了年輕家庭的熱烈迴響,不僅用於嬰幼兒包巾、毛巾,也延伸至家居產品,如靠墊、桌巾、圍裙,甚至服飾單品如披肩與頭巾。
花帔因此不再只存在於童年記憶或儀式空間,而是實實在在地進入了現代家庭的日常,成為一種富含文化氣息又具有實用性的生活美學載體。
接下來,蔡雨蓁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屬於金門的手作共學基地。她想像這裡是一個結合工作坊、展演空間與文化研究的共享平台,不只讓當地婦女與青年有學習技藝與就業的機會,也讓島上的孩子能從小透過創作,理解自己土地的故事與文化的溫度。「花帔教我們包裹、呵護與傳承,我希望透過這樣的空間,把這些價值一代一代地繼續下去。」
她相信,創作不只是生產商品,而是對話的開始。而《築夢手作》這個名字,說的不只是她一個人的夢,而是希望所有來到這裡的人,都能在一塊布料與一雙手之間,找回自己與土地的連結,築起自己的夢想輪廓。
傳遞的形式:從實體延伸到線上,讓文化活在當代
蔡雨蓁總說,花帔不只是記憶中的物件,它應該是一種能在當代生活中被使用、被理解、被感受的文化語言。她堅信:「我們不只是把文化展示出來,而是要讓它活下去、用得下去、被人想念。」正因如此,《築夢手作》的運作從來不侷限於店面的販售。她將手作視為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情感傳遞的方式,讓文化能夠透過雙手延續。
隨著品牌成長,她開始思考更長遠的願景||不只是經營一家文創選物店,而是建立一個可以孕育創作者的共學基地。她說:「我希望這裡能聚集更多在地的媽媽、青年與手作人,一起把花帔做成共同記憶的橋樑。」她已開始培訓志同道合的夥伴,並嘗試錄製線上課程與教學影片,從花帔背袋、布包到生活小物,希望這份文化情感,能以更輕盈的方式,走進更多人心裡與生活裡。
文化的觸動:眼淚就是記憶的回聲
在店裡,不時會有遊客駐足、凝視那些布料與縫線背後的故事。有一次,一位來自台中的年輕男孩在過年返鄉時走進店裡,看見架上展示的花帔背袋,突然眼眶泛紅、淚水潸然。他對蔡雨蓁說:「這真的好像我小時候外婆背著我的樣子。」那一刻,她深深感受到,自己做的不只是布包,而是一場文化的召喚與記憶的點燃。那份藏在圖紋與手感中的熟悉感,是超越語言的情感連結。
慢下來的療癒時光:手作的意義不止於技藝
這份工作雖然繁瑣,卻也充滿療癒。蔡雨蓁常常在店裡看到人們慢下來,專注地完成一件作品,過程中彷彿也安頓了自己的心。這也是她目前最想推動的方向||讓文化不再只是外在的觀看,而是一種內在的感受與自我照顧的方式。她希望未來能整合花帔文化、手作技巧與心理療癒元素,發展成兼具創作與心靈支持的課程,讓手作真正成為一種柔軟而有力的文化實踐。
透過實體店鋪、社群參與與線上課程,《築夢手作》正一步步成為一座跨越記憶與未來的橋樑。文化不再只是過去的遺跡,而是一種活著的情感,能被分享、學習、流動,甚至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讓人想起家。
同時讓更多女子擁有更多可能的機會,《築夢手作》在今年轉身化為《島上築夢》讓越來越身為媽媽、女子、熱愛手作的你我他可以擁有一場與生活實際並行金門幸福之路。
對孩子的承諾:手作時光的意義
蔡雨蓁常說,創業不只是為了自我實現,更是一種對孩子的承諾。她希望自己能親手為孩子打造一個慢下來的空間,也讓更多人透過手作,重新認識土地與文化。她觀察到,越來越多年輕人對金門文化充滿興趣,卻常因缺乏參與的管道而感到無從著手。因此,她開始構思「文化×手作×療癒」的微課程計畫,邀請人們動手製作花帔布藝小物,從針線間細細理解這塊布的意義,也感受「在地」不只是地理的歸屬,更是一種情感與精神的連結。
一針一線,繡出金門的生活詩
在後浦的街角,《築夢手作》像是一座靜靜矗立的港灣,吸引著那些渴望停靠、尋找喘息的人。它不喧嘩,卻溫柔地召喚人們靠近。蔡雨蓁說:「我們的時代節奏太快,但我相信,慢下來的力量是可以被感受到的。」她以一針一線,繡出金門的日常,也為這座島嶼留住了一種柔軟而真實的生活詩意。在這裡,創作不只是手的工作,更是一場與記憶、土地與心靈的深層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