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0 4 月, 2024
spot_img

資深陽光男孩與南臺灣藝術之光:仨!陽光男孩,張新丕、梁任宏與張國信三人展

從日殖時期臺灣美術史中發展出的地方色彩、戰後鄉土美學運動與臺灣美術主體性的追求,光環境一直是視覺藝術創作之所以獨特的原因之一。從自然之光轉譯為藝術之光的過程中,創作的認識論與方法論的不同,也影響了藝術對環境的詮釋。在由策展人徐婉禎在臺南文化中心策展的「仨!陽光男孩」中,以張新丕、梁任宏與張國信等三位藝術家的近期創作作為視角,思考他們的藝術生涯與南臺灣地理環境、南部藝術發展之間的相生相映。 空間中的三重奏 「光」是這次展出作品中的交集。張新丕、梁任宏與張國信各以獨特的色彩、流線的視覺與物質性的層疊,從視覺與光的關係之間醞釀美學觀點。在臺南文化中心的挑高展間中,徐婉禎將張新丕與張國信的作品各置左右,中間擺上著梁任宏的動力裝置,將整個展場的光景收束在其如鏡面般的不鏽鋼流線型表面上。 張國信的透明色壓克力作品《四面八方》是現地裝置,以多塊透明的彩色壓克力立方體擺放在一起,讓觀者在環繞它時,看見色彩堆疊出的色光。而張新丕在繪畫中希望描繪的,則是身在南台灣的毒辣陽光之中、幾近中暑眼冒金星狀的迷幻風景。在空間中,藉由作品與作品之間的對位關係,演出視覺接收的三重奏。 1號男孩─梁任宏光與力中的輪迴 梁任宏(b.1957)在此次展出的近作中,延續自1999年就讀臺南藝術學院 (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就讀造形藝術研究所之後,藝術家對於思考光與動力之流變性的漫漫長路。策展人說,梁任宏在有形的物質與無形的動能之間,有著兼容科學性與宗教性的思考。「他的作品兼容科技與藝術,但展現的卻是事物在宇宙之間的運作。」 徐婉禎進一步指出,在最新的作品如《奇粒世界》、《旋雲》與《浮生遊記》等作品,在作品命名中的科幻性,與繪畫方法中帶有的某種動力學曲線,梁任宏都有一種近乎超越人性的微觀。「像是肉眼不可見的原子、電子、中子、粒子之間的排列關係,它們雖是微觀,也是世界的基本構成。」「動力也隱喻了一種輪迴觀,像是佛道中的輪迴概念 ,甚或尼采的永劫回歸 (Ewige Wiederkunft)。」 源於對自然運行的觀察與沉思,梁任宏以其視覺動力論(visual dynamism)的萬物有靈說,透過藝術創作探索支撐世界背後的基本法則...不鏽鋼立體雕塑作品,以自然風力或人為推力為促發,將無形的動能化為有形的運動或轉動,圓弧曲折的鏡面,將週遭四面八方都收攝其中而自成一小宇宙,正應驗了萬物空相,虛實相生相滅的道理。 ...平面繪畫作品,那是量子物理學正反粒子分離生成、結合消失的軌跡,也是意識之流的竄動,萬千念頭起滅的瞬間。 ——徐婉禎,〈仨!陽光男孩─南方前衛藝術的一個切面〉(策展論述),2021。 2號男孩─張國信的光域與界限 近年來放下設計工作、重回藝術創作職志的張國信 (b.1954) ,近期作品有著貼近蒙德里安式的構成主義美感。新作常在畫面中疊加多種繪畫表現,呈現出自己對於繪畫中的立體觀念。作品時常有乾淨俐落的界線。 作為戰後嬰兒潮世代,作品中的多重表現之間的組構,似乎源自於藝術家擷取高速發展之下的城市碎片化之浮光掠影。不同於《四面八方》和《四面》在色光轉譯之間探索的透明性,由矩形置中疊加的不同繪畫表現與色彩,其不透明性的圖層疊加猶如頂樓加蓋,不同於《四面八方》和《四面》在色光轉譯之間探索的透明性。 「張國信以其建築企劃設計的經歷,親身參與了城市化的快速變化,身處其間,成為張大眼睛的漫遊者,深刻體察著現代生活方式。城市變貌的景象盤旋於腦海之中,與意識乃至潛意識交互作用,以幾何塊面,或典雅、或細緻、或簡潔、或明亮、或幽晦、或輕柔、或深沉,建構出多次元時空的層疊交錯。」 ——徐婉禎,〈仨!陽光男孩─南方前衛藝術的一個切面〉(策展論述),2021。 3號男孩─張新丕的南臺灣愛之光 談到近期許多展覽邀約的「資深陽光男孩」張新丕 (b.1955),徐婉禎稱他作80年代後的南部藝術靈魂人物。「也是梁任宏與張國信在藝術之路上的夥伴,」策展人說,張新丕與李俊賢有著同樣的特質,那就是在返國之後,對藝術如何自本土環境發根發芽,更有洞見。 張新丕年輕時留學歐洲,返回臺灣之後持續在南部創作。有時藝術家會在具象的風景繪畫中,以虛薄的顏料描繪人物形象、不應該存在現實中的色片等,強調出視覺感官的現實身體感。這種帶有強烈主觀的描繪方式,是張新丕想藉此提呈的南臺灣風景狀態──身在這些風景之中,你可能會被曬到昏頭、眼冒金星,以至於眼前風景完全不是本來所認知的那般。如同作品〈袋旺來〉中像是因為努責現象(Valsalva maneuver),造成眼前風景呈現如霓虹彩度般的紅與綠的視覺,連鳳梨農夫都幾乎若有似無。 除此之外,徐婉禎特別以展出作品〈愛臺灣〉為例子,談到藝術家對臺灣這塊土地的深刻情念。躺下相擁的情侶身形,比喻著以海洋視角繪製的臺灣地圖。「對臺灣的愛,要從臺灣頭愛到台灣尾。」策展人笑著轉述藝術家對他說的臺灣之愛,認為藝術家根源自異國留學之後體會到的土地與環境,養成了他艷而不俗的美學觀點。 「張新丕取箇中斷面形象為藝術語言的媒介,透明螢光色喧嘩似地交相重疊,寄生其中的景象各自或隱或顯而成為本質性卻突兀的存在,共同支撐著被太陽灼燒而蒸騰的土味,絢爛多彩的瑰麗引發魔幻不真實的想像,世界就要被熱氣消融,煩躁喧鬧中夾雜著一絲絲殘酷的灰冷調,眩光波動之下「幻土」盡現。」 ——徐婉禎,〈仨!陽光男孩─南方前衛藝術的一個切面〉(策展論述),2021。 從展覽映射南臺灣藝術發展 在策展論述中,徐婉禎進一步提到以這三位藝術家進行聯展的背後,其實也與當前臺灣藝術史的考掘有著重要關聯。「他們三位從東方工專美術工藝科畢業之後,張新丕留學歐洲,梁任宏、張國信個別從事建築與設計工作,但他們都沒有放棄藝術的追求。」甚至,在葉竹盛於1981年甫自西班牙歸國的啟發之下,梁任宏在建築工作賺來的錢,與幾位好友合資成立1980年代南臺灣第一代的替代空間「前衛藝術發展中心」。 「葉竹盛是對他們三位都有所啟發,當時也帶來了許多改變他們創作觀的藝術思想。」若是以素描作為一種認識論來說的話,葉竹盛在臺北藝術大學的抽象素描方法,與石川欽一郎在臺北師範學校所教授的寫生素描,影響了各自學生在日後創作中,對於對象的認識與表現上的差異。 徐婉禎說,在葉竹盛的抽象素描方法之下,他們的創作不只是關於如何客觀且忠實地描繪客體,而是把自己放進去。「藝術觀念因此產生差異,開啟南部80年代很特殊的樣貌。那種在野的活力,自土地由下而上的動能,從自己出發的藝術創作態度,至今一直還在南臺灣流動著。」 內文引用:非池中/陳晞 圖片來源:徐婉禎提供、臺南文化中心 文章更新2021/9/9

北車鳥人消失了!公共藝術擬修法訂退場機制與維修經費

上月,台北火車站地下街設置11年、被暱稱為「鳥人」的公共藝術「夢遊」,因合約期滿「榮退」拆除,引發市民不捨,還有youtuber製作「北車鳥人消失了」影片追憶,象徵公共藝術已成為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因應公共藝術形態日趨多元、地位日趨重要,文化部預告修正「公共藝術設置辦法」,首度將遴選小組比例、編列10年管理維護經費、拆除移置需提計畫等退場機制明確入法。 文化藝術獎勵助條例明定,公共建築應以造價1%設置公共藝術。但近年公共藝術爭議不斷,有的太強調藝術性、與建物周遭環境不相容;有的觸犯當地宗教或政治禁忌,造成民眾與藝術家的衝突。此次修法明定,公共藝術評選小組必須有五分之一是執行小組成員,同時視覺藝術專業人士不得少於二分之一,確保評選小組兼顧藝術性、也能掌握此一公共藝術的周圍環境與居民需求。 現有的公共藝術設置法僅規定公共藝術需設一年的「保固期」。曾任台北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的策展人胡朝聖指出,許多公共藝術結束保固期後,便苦於缺乏維修經費,「公共藝術變成公共災難」。尤其現在許多公共藝術大量採用電腦、液晶螢幕或互動裝置,相較於傳統的銅雕、石雕型公共藝術更容易故障,必須編列常態性的維修經費。 此次修正公共藝術設置法,新增常設性公共藝術完成後,須編定至少十年期之管理維護計畫及經費規劃,並送審議機關備查;但因公共藝術型態多元,可就其型態撰擬具年限的管理維護計畫。 年初落成的台南市立圖書館總圖,邀請英國藝術家保羅.考克斯基在大廳天花板創作公共藝術「陣風」,作品凝結書頁在風中翻飛的瞬間,讓圖書館變身網紅打卡的美麗景點,但其高度讓清潔有難度。南市圖館長洪玉貞表示,「陣風」設置之初便訂定維護計畫,定期找藝術團隊運用高空作業車清理維護。胡朝聖表示,並非每個公共建築的業主都有維修公共藝術的概念,期盼入法後能具體落實。 位於台北車站地下街的公共藝術作品「夢遊」,是藝術家何采柔、郭文泰2010年受台北捷運公司與台北當代藝術館邀請所設置的作品。其怪誕逗趣的鳥頭造型,被暱稱為「鳥人」、「鳥頭人」,名列「台北十大都市傳說」。「夢遊」卸除當日,當代館於臉書向大眾道別後 ,迅速累積大量按讚與留言表示不捨,收到的熱情迴響讓藝術家也感到驚訝。 台北當代藝術館教育發展暨發展行銷組林育華指出,根據當代館與北捷的合約,「夢遊」的設置期限是5月31日。加上設置多年,作品及配件都需整體維護,在和藝術家溝通原委後,決定讓「夢遊」正式畢業,清潔維修後歸還予藝術家,目前作品還在清潔階段。 她表示,「鳥人(夢遊)」引發的回響,創下台灣公共藝術的紀錄。有遊客視它為路標,也有網友為它打造神秘都市傳說,認為「走北車地下街為什麼那麼會迷路,全因鳥人的詛咒」。 「北車鳥人」傳說還紅到美國,有美國網紅製作「神秘的台北鳥人」影片。「鳥人」也成為日本遊客最愛的台北景點,稱它為「台灣最奧妙的生物」,各社群網站都可見到「鳥人」身影。 當代館曾為「夢遊」打造導覽服務、公共藝術專書與文創商品,目前全部一掃而空。連一手打造「夢遊」的藝術家都很驚訝,「明明是裝置藝術,怎麼變成路標和都市傳說」。 然而若根據公共藝術設置法修正草案,未來公共藝術的移置或拆除,必須研擬移置或拆除計畫,提送審議會審議通過後辦理。策展人胡朝聖認為,已成市民集體記憶的公共藝術,「退場」過程應該予以記錄、包括製作紀錄片或整理文獻,為曾經經歷或來不及經歷的人留下歷史,而不是「神不知鬼不覺地移除」。記錄公共藝術移除的過程,以及讓市民分享公共藝術的記憶,也是公共藝術教育的一環。   原文出處: 北車鳥人消失了!公共藝術擬修法訂退場機制與維修經費

馬來西亞華裔的日常飲食

馬來西亞華裔的日常飲食------以下分享純屬個人觀點------ 因為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所以我們華裔的日常飲食習慣多少會被影響。接下來的分享將會是我在馬來西亞的日常飲食習慣。 a. Kopitiam (大排檔)- 在kopitiam裡面會有很多食物的檔口,像是蝦面,板面,雲吞麵,laksa等等,那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點各自喜歡的食物來用餐,最後再配上一杯自己喜歡的飲品,像是白咖啡,milo,水果汁,涼茶等等。Kopitiam在傍晚就會閉店,所以人們都是早上至下午茶時段到那裡用餐。 b. Mamak檔 - 這個也是我們大馬的特色之一,裡面有Roti Canai, Roti Telur, Tosai, Chapati,mee goreng等等的美食。因為他們的營業時間比較長,到半夜兩三點,所以有些人會在早上時段去用餐,而到了吃宵夜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年少年聚在那裡聊天,看足球等等,是一個非常熱鬧的景象。 c. 酒樓 - 這個是我們晚上會跟家人或後節慶的時候去吃飯的地方,有點像台灣的圍爐。在酒樓里,我們會根據家人的喜好點餐,有些比較著名的菜色有咕嚕肉,排骨王,四大天王等等。 d. 點心店 - 馬來西亞也有香港點心的店,而馬來西亞的點心店很早就會開門,而他們也只會營業到下午的時段,因此很多人會到點心店吃早餐。

馬來西亞的華人教育分享

馬來西亞的華人教育分享 -----以下分享純屬個人觀點,感謝----- 我,在馬來西亞華小接受教育(以中文為授課主要語言),從小我們就要開始學習中文、英文以及馬來文,有些家長因為家庭背景的關係會讓孩子們到國民型小學上課(以英文以及馬來文為授課語言)或擔心孩子學習三種語言太壓力因此選擇國民型小學。在華小的求學時光以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養分,我非常記得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品學兼優很重要,而品在學的前面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品德比學術更重要,一個人沒有品德是不可取的。” 因此,我的小學是非常注重人的品德問題。 這一切就猶如昨天發生一樣,每天早上再開始上課前,全校的學生都必須到禮堂集合朗讀《弟子規》,老師也會在前面解釋給我們聽裡面的含義,讓我們知道其意義何在並執行。半小時後,全校師生便會到操場集合做早操,讓學生們可以活動一下,提神醒腦並且開週會。我的小學經驗跟大部分人有點不一樣,就是我媽媽會提早1小時半把我送到學校,而我就會和一兩個提早到的同學一起幫助老師或打掃校園,也是在那個時候起開始培養幫助家人做家務的習慣。 在華小有一個比較特別的活動,那就是每一年學校都會舉辦義賣會來籌款,而全校師生都必須參與。每個學生都會有一張捐款卡,我們需要找人來捐款,一個人最少30塊,我非常記得我們需要一個一個去找叔叔阿姨一塊一塊的捐,當我們真的籌到30塊的當謝我們感覺好有成就感,我們有為學校付出一點心力。除此之外,我們一班的同學需要一起在義賣會當天賣東西,有時候賣手作,有時候賣飲品,有時候賣食物,這些經歷都非常深刻,而我們也可以開始學習如何當一天店員,可以培養我們的口說能力,數學能力等。 在小學畢業以後,家人讓我選擇到國民型中學就學(以英文以及馬來文為授課語言),這樣可以讓我多認識不同種族的朋友並認識他們的文化,當然這真的非常有幫助,在國高中的就學時光裡,我結交了很多之心不同種族的朋友。在還沒上中學的時候,很多老一輩的長輩會告訴我們一些以前的歷史故事,不同種族之間的矛盾與誤會造成了他們的不合,但是在中學就學的時候,我發現上一代跟我們這一代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和睦融融的一起相處,互相幫助,尊重彼此的文化。當馬來同胞在受齋戒的時候,同學們之間都會有默契不在他們面前吃東西。當華人同胞在過新年的時候,同學們也會一起合唱新年歌並一起慶祝。在國高中的求學時光裡,我學習到如何在多元文化的校園裡大家一起相處並互相尊重,這是非常重要的。

【屏東青創】竹科夫妻檔 傳承日曬製麵老店重新飄香

【屏東青創】竹科夫妻檔 傳承日曬製麵老店重新飄香 -------------------------------------------------------------------------------以下原文出處-天下雜誌 2014年,一通媽媽病重的電話,讓原本在竹科工作的吳冠翬夫妻二人急奔回家,安慰家人、照顧母親,也準備慢慢結束家裏做了幾十年的傳統手工製麵生意,沒想到卻是人生的轉彎點。 吳家製麵從爺爺輩開始傳下來,若乍然要收攤,長輩捨不得,為了寬宥老人家心,吳冠翬夫妻嚐試接手製麵。「真的接觸了之後才發現,這一行真的不簡單」,吳冠翬說,因為日曬式的手工製麵太辛苦,從小家人只叫他念書,他未曾了解手工製麵的細節,深入之後才發覺,利用屏東充足日曬完成的手工製麵,是最融合在地光、風、水的獨特產業,卻因為傳統的觀念與製作方式,快速凋零中。 原本同一條街上有5、6家日曬製麵廠,整街滿滿的掛麵是吳冠翬童年印象,卻一家家結束營業,「在我回來的半年內,另一家就因為沒有繼承人而關掉」,吳冠翬開始猶豫是否該照著原訂計畫,結束日曬製麵的生意。 保存傳產的方法-轉型 吳冠翬夫妻討論後,決定承接起家業,同時認知到「必需改變才能延續」。吳家原本製麵的方式十分傳統,做法師徒口耳相傳,利用長年的經驗來保持品質,為減少開支,所有工作由家人負擔,吳冠翬依據過去在竹科工作的經驗,認為必需要改為標準量化製程、招募員工來分工、制定管理辦法,傳產老店轉型,才能持續走下去。 一開始,二代之間對於該如何傳承家業、觀念、做法水火不融,但吳冠翬堅持規格化、具像化製麵的作法與流程,才有辦法讓其他人也能進入日曬製麵的領域,延續產業。經過不斷折衝,長安製麵在吳冠翬夫妻的改革下,開設公司、找到團隊,保存技藝、傳承家業、養家的同時,也讓其他的屏東青年有在地工作的一技之長。 談起創業與夢想,吳冠翬認為再崇高的理想都該建立在能養活自己的前提下,所幸屏東縣政府近幾年積極幫忙青年創業,提到青年學院他非常有感,認為政府不需要幫青創找生意,而是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讓有同樣想法的青創業者可以建立關係、討論、合作,讓產業共融取代獨賣或競爭的關係。 長安製麵一開始創立品牌時,吳冠翬不擅長行銷與包裝,也是透過青年學院的朋友幫忙來建立品牌定位,老酒新裝,令人耳目一新。

【屏東青創】還沒畢業就創業 21歲的少年頭家

【屏東青創】還沒畢業就創業 21歲的少年頭家 -------------------------------------------------------------------------------以下原文出處-天下雜誌 大四的學生都在忙什麼?申請延畢、準備考研究所、丟履歷找工作,而21歲的王品超,已經在屏東自立創設了一間行銷公司,忙碌地穿梭在大小活動中,還沒畢業就創業,學業、事業兩頭忙,充份揮灑青春的活力,誰說現代年輕人是不堪壓力的草莓族呢! 學生的多種可能性 從高中開始,王品超就不甘心只做一般的學生。 就讀屏東高工時,他發現校史超過80年的屏工,居然沒有學生會,學生與學校缺乏溝通的平台,於是積極奔走,成立創校以來第一個學生會。 高二的時候,王品超與喜歡音樂的同學們,一起舉辦了「Rock 屏東」的高校音樂節,還大膽向潘孟安縣長提案「用音樂翻轉社區空間」,讓縣府答應每月提供屏東公園的場地一日給學生樂團,讓學生樂團可以增加實戰經驗,活化公園,也讓父母了解玩樂團的孩子在忙什麼,拉近親子關係。 在這個階段,他進入了屏東青少年中心打工,進一步接觸到青年學院,啟發了他的天空。 當時青年學院剛推出「大店長計畫」,邀請前王品集團訓練部總監、現任王品集團董事張勝鄉領導團隊授課,針對服務業開店所需的知識技能及管理能力,實際地教授並操練學員。 「設身處地思考,年輕人創業需要什麼」,潘孟安縣長在創設青年學院時,思考服務業創業的實際困難,除了空間與資金外,開店後各種問題,需要有實務經驗豐富的業師來協助。大店長計畫就是高階的訓練課程,包含企業文化建立、品牌定位、店鋪標準化作業建立、後勤作業標準建立、管理月曆建立、教育系統建立、KPI設立等七個領域,分成「基礎營運班」、「進階領導班」、「高階策略班」針對不同的需求開設,希望藉此帶動屏東的服務業升級。 從打工族到大店長 張勝鄉主持的「大店長計畫」,課程嚴謹紮實,不僅教導學員,對工作人員也同樣訓練嚴格,王品超學習到企業經營的know- how,動心啟念,在陸續參與了一些屏東在地的活動後,決定成立公司「試看看」。 王品超運用自己在青少年中心、青年學院學習到的經驗,經營各種企管行銷案,從連鎖企業的管理課程、展演、文案撰寫、網站經營、平面設計、行銷策略規劃、樂團經紀等,什麼案子都努力完成。 做為一個學生創業者,他常會忙到忘了自己只有20出頭,一早七點就起床工作,開會,晚上六點到學校上課,九點下課後又繼續工作到深夜,而學校要求的交報告、考試也沒有一項可以缺席,因此王品超非常感謝班上同學的支持,從筆記的分享、功課提點到活動參與,讓他可以兼顧學業;在採訪的空檔,王品超也絲毫不浪費時間地一直拿著電腦做事,要成功果然不是簡單的事。 自認為直覺性強又衝勁十足的王品超,在忙得團團轉的背後,掌握原則:「用心做簡單事,簡單用心做事」,化繁為簡地著重效率。另一方面,即使事業與課業二頭忙,王品超還是堅持要持續吸收新知,每個月都要安排到其他縣市去看展或參加活動,他很清楚,即使事業紮根屏東,但視野與能力,必需是國際級的。 「或許大家會覺得屏東是文化沙漠、經濟不够活絡、資源不足,但搶得先機就有機會。」,王品超說明他的公司的立基點,在大家不看好的屏東發展事業,他正努力闖出一片天。 「不只是給釣竿,更要教會如何釣魚」,潘孟安說,屏東陪伴很多像王品超這樣的年青人,從青少年中心鼓勵學生多元發展興趣,到青年學院提供專業知能培養獨當一面,甚至成家立業,縣府都有完整的規劃和政策支援,當年輕人的靠山,相信未來會有愈來愈多的「少年頭家」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