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ce Upon a Time」是英文童話故事常採用的起始句子,常見的中譯是「從前、從前……」,透過引導的詞句,期望帶領讀者進入一場充滿童趣、想像、創意、神奇的旅程。
2021年「蕭壠文化園區文化體驗教育計畫」懷抱著憧憬的好奇精神,帶領參與課程的孩童,透過遊戲、實驗、想像、創新的方式,依照授課藝術家的專長領域,結合臺南在地文化及生活日常所感,著重跨領域、跨感官的不同體驗,提升學童對於當代藝術的感知與興趣,帶領孩童進入一場結合美學與創造的課程。
「藝兒時」規劃7堂藝術課程:「拼貼窗花集」、「感‧應臺南」、「生活影音部落客」、「編織棉花糖」、「從環境遊戲聲音拼貼」、「繡出糖鐵點線面」及「玩繪本教室」系列單元,為全臺灣的學童開啟虛擬與實體的藝術創作課程,並集結所有學生作品且透過授課藝術家的巧思,以學生創作為主體,規劃出藝術家與學生共創之成果展覽。
孩童的藝術創作與經驗過程,是他們自己正在形塑自己想像的故事,無論作品的元素、材料、圖像與符號,具象或抽象,都是再現小小心靈中的那個故事,觀看他們的創作,彷若是聽著「Once Upon a Time」為起始的故事一般。
原文:https://reurl.cc/VjWbk6
「可見之誤,不可見之勿」這命題意旨攝影家耀斌這些年在攝影創作中,自我開啟的攝影觀念與作品之間的延續。「可見之誤」,所言即是攝影作為一種驗證式體驗,就在場的視角間,影像真確所要表達的並非再現真實,而是再現攝影者介入世界的方式;「不可見之勿」,所言即是在三系列作品中,以女性作為一種母性與記憶的回歸,轉而以一種社會化窺視投向身體隱喻的慾望存在事實。照片的不可見性,表示的是每一張影像在事物面前完全透明,它所呼應的是攝影者所介入意義本身,即使是再現,在數位化的當代影像中所表明的是作者意念的拼貼。
耀斌的攝影作品再現本質超越了所見的真實,並以一種不可見的姿態展現其對於影像主題掌握的特質,在編導與矯飾之間擺盪,作為呼應當代藝術的性格與不可違逆之宿命。此次展出特別從藝術家作品中挑選三項系列〈似花非花〉、〈罔市&招弟〉、〈藏著並不代表遺忘〉作品作為展出,系列作品有著藝術家以影像作為開啟自身與作品存在的關係的開展脈絡。
親情啟程到性別的觀看,一直是作品中最為核心的探索精神。耀斌攝影中所表達的與其說是直觀的性別與慾望的現象所直視之審美意識,作品卻很巧妙的運用著深具文化意涵的符號語言置入影像的隱喻,在看似直觀與現實之間擺盪,看似唯美又充滿著潛意識慾望主體在女性作為一種母性的依附與依賴的雙戀性。如攝影者在其創作論文所寫:他想藉由影像語言來闡述自己的想法跟概念……真實世界必須戴上面具應付職場,了解與眼見並不盡然。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曾揭示,視覺是所有知覺最神秘化的,與知覺完全不同,因為視覺具有著魔力。從一個專業藥師的職業跨越到攝影家的角色,從經歷母親離去的過程思索母性的性別依附,他以作品檢視自己的成長與記憶,並在攝影的世界中建構屬於他詮釋一種拉康(Jacques Lacan)所言的匱乏感(Lack)。在看似可見的影像表徵外建構了看與被看的矛盾,就此展示著觀者所看見作品同時也是看見自己內心的瞬間。
個人欣賞耀斌的攝影作品,不僅僅因為他對情感表述的再現能力,更是他藉由觀景窗看見事物的力量,在看不見的意識當下依然以自己的影像讓觀者觸摸其記憶溫度與觀看的感知。
The title Behind the Image signifies an innovative concept and its continuation throughout Liu Yao-bin’s work over these years as a photograp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