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在外游子好思念、外地遊客好驚豔的東港飯湯

|飯湯出現的時機

「飯湯(台羅:Pn̄g-thng)」,由於在繞境的吃飯時間會有大量的人用餐,份量必須足夠,因此讓辛苦的轎班工作人員能快速補充體力的飯湯,一鍋一鍋的送到休息地點,每個人拿著一個碗,先添飯、再裝湯料,滿滿的山珍海味都集結在這碗裡。

午餐休息時間,人手一碗飯湯

東港人吃飯湯的情境不只出現在繞境廟會活動中,早已融入在日常飲食當中,踏入東港就能看到店家販賣飯湯,這也是在東港才能看見的特色美食。若要問在地人哪間飯湯最好吃,通常口袋名單都是「我家巷口」最好吃。

湯料的份量要大鍋烹煮才足夠

|東港特色

東港飯湯好吃的秘訣,爆香是最重要的,會影響整鍋湯的香氣!再加上漁業著名的東港,靠海吃海的特色海產,新鮮鮪魚、花枝、小卷、蝦子、貝類等等,豪邁加入十幾種的料。湯料與飯是分開烹製的,待要吃的時候再自行混合到碗裡,吃飯湯的精隨在於「料比飯多」,豐富到讓你眼花撩亂的程度。

在迎王祭典中,煮飯湯都是自願的行動,有些是宮廟志工,有些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因為轎班及工作人員都是為王爺做事,非常辛苦,因此為大家準備餐食,讓大家吃得飽、吃得好,也同樣是為王爺做事,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對王爺虔誠的心意。

|飯湯差異/吃在地

一鍋飯湯就能看出地域的特性,在如東港的漁村,主角配料以多種海鮮聞名,若在農村內陸地區,則會看到多種的蔬菜山產,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展現不同風情。各地的獨門手藝滷肉、用不同的食材熬湯頭:如冬菜、蘿蔔、竹筍、高麗菜等等,想用什麼料無固定規則,全憑各地各家喜好。

圖取自 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

|飯湯起源

早期農村種植農作物尚未有機械化的機具,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以前都是農民鄰里互相幫助,並不會給予酬勞,但會準備豐盛的餐食供給勞動的農夫,因此「割稻仔飯」也是需要烹煮供給大批的人食用,所發明出來的吃法。

稻田的主人家也會準備「割稻仔飯」,將煮好的飯菜與茶水用車或扁擔送至田間,讓農民自取一個大碗公,將飯菜盛裝在碗裡,澆上熱湯將米飯吃得一粒不剩,展現農業社會的純樸人情味。

圖取自 LE-BUT裏物文化

|一起吃最好吃

在拍攝的過程中,被邀請一起吃湯飯,讓我受寵若驚!感受到在地人的熱情。排隊等待的過程中,眼神完全離不開這一大鍋,充滿緊張的在想什麼時候輪到自己、要裝什麼料;在用湯勺盛裝的過程,湯料有種深不見底的感覺,時不時工作人員還會再補上湯料,大家就隨意的找地方坐下,或是站著也沒關係,因為手中這碗飯湯能讓人不在意環境,只專注於這份好滋味。

迎王是一場凝聚東港人的盛事,飯湯則是凝聚大家的愛,將這份愛吃下肚後,就有體力再繼續這場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