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書籍可以重複印刷,但現在的紙本書籍大多只有一次印刷,一旦售罄,就無法再次取得。這些絕版的書籍無法再次印刷,因此需要二手書店來促使它們重新流通,與讀者相遇,這也是二手書店存在的重要意義之一。」蔡能寶笑著說,她正在眺望著店內的二手書籍。
位於士林捷運站旁的「胡思二手書店」,從外觀就散發著一股優雅又寧靜的氛圍。儘管店面不大,卻擁有豐富的藏書,讓人不禁流連忘返。這也成為士林區一道迷人的人文風景。
「胡思二手書店」的創辦人蔡能寶出生於金門中蘭,1968年移居台灣。她的家族受到舅舅的影響,開始在台灣經營書店生意。舅舅最初在廈門街、牯嶺街一帶開書攤,後來搬到光華商場。當時正好有攤位空置,於是舅舅牽線,讓蔡能寶的母親也能在光華商場經營書攤。
在成長的過程中,舅舅教導了蔡能寶的母親如何鑑定書籍的價值、定價和採購等技巧,這段童年經歷成為蔡能寶日後經營二手書店的寶貴資產。
開書店的夢想
開書店一直都是蔡能寶的夢想。
自小,她家中的書架上擺放著《紅樓夢》、《三國演義》以及一些藥方等書籍。在無聊的時候,蔡能寶總是會拿起這些書來翻閱。而由於家中有賣書的生意,她對文字和書籍始終保持著特別的情感。
來到臺灣後,蔡能寶讀書期間,放學後常會前往永和路上的金石堂書店,翻閱書籍或者購買卡片。金石堂書店觸動了蔡能寶年少時的心靈,她曾經想像過未來要開設一家像金石堂一樣明亮、佈局合理的書店,打破人們對於舊書攤的刻板印象。
大學畢業後,蔡能寶在一家外商公司擔任業務。偶然的機會下,有幾位朋友計劃在天母開設一家日本料理店,他們租下了一棟兩層樓的透天厝。他們認為一樓空著很浪費,於是聯繫了蔡能寶,詢問她是否有意願一同創業。經過一天的深思熟慮,蔡能寶最終答應了這個提議,於是開設了位於天母的「胡思二手書店」。
創業的挑戰
夢想總是美好的,現實卻往往骨感。
從經營舊書攤轉向經營書店,最大的困難在於時代背景的變遷。蔡能寶老闆用以往在光華商場的經驗為參照,當時主要售賣教科書、電腦書以及雜誌,然而現在這些書籍已經難以銷售。創業初期,蔡能寶老闆並未清楚書籍會產生多少庫存,因此最初的天母店並沒有租倉庫。他以為樓梯間的空間足夠放置書籍,但逐漸發現空間不足,書籍堆滿了樓梯間、走廊、櫃台和賣場。
在創業初期,蔡能寶老闆親自參與到府收購書籍和搬運的工作。每次收書都是數百本的量。有一次,她遇到一個位於沒有電梯的大樓,因此跑了二、三十趟,每一次搬下一疊書籍,下樓後再上去搬,如此往復。有時候搬完後,她的手甚至都是青腫的。到了2002年,曾經只有一位工讀生和蔡能寶老闆在店裡工作。
蔡能寶老闆每天早上去收書,收完書後回來上班,連續兩個月,從早上八點多一直做到十一、十二點,全靠意志力支撐。直到後來有了一個工讀生,蔡能寶老闆才去掛急診。但是第二天,她仍然按照計劃前往收書,一如既往地早早來到木柵。
雖然朋友的體型是蔡能寶老闆的一倍半,但他拿了一半路後,就在路邊軟弱了下來,臉色發青。蔡能寶老闆仍然堅持搬運,當時朋友問他:「你怎麼這麼厲害?你怎麼繼續搬?把它搬完?」蔡能寶老闆回答說:「沒什麼,平常有練過嘛。」但事實上,蔡能寶老闆前一天才去掛急診,還打了點滴。
引以為傲的胡思人文講座
為了改變人們對舊書攤的印象,蔡能寶老闆常常邀請老師、文學家、藝術家等來舉辦胡思人文講座及表演活動。
然而,辦人文講座並不是一個賺錢的生意。時常有人對蔡老闆說:「這行不賺錢啦」、「別浪費時間了」、「不如找些有利可圖的事情做」。
但蔡能寶老闆辦人文講座並不是出於營利或利益的考量,而是因為她認為這樣做是有意義的。
因此,很多人問蔡能寶老闆:「一場講座有多少人來?」蔡能寶老闆回答:「五個」。對方又問:「只有五個?那麼有多少人留下來逛書店?」蔡能寶老闆又答:「兩個」。再問:「有多少人買書?」蔡能寶老闆則回答:「沒有……」。對方驚訝地問道:「一個下午都沒有人來聽講座,也沒有人買書,那你辦這個活動幹什麼?」
然而,對蔡能寶老闆來說,辦人文講座並非以利益為出發點,而是出於對文化、知識的熱愛和追求。
越舊就越有價值
有時候,二手書越古老就越具價值,尤其是簽名本等特殊版本。
一般人造訪二手書店通常是為了物美價廉,但有時也是因為「這本書一直找都找不到,終於在這裡找到了!」的感受。
另外一種來店的顧客則是為了找回記憶。例如,有些人會因為書本在他們個人歷史中的意義而感到「小時候讀過這本書,現在再次見到,感到十分開心」。
還有一群純粹是書籍收藏愛好者。對於他們來說,即使是一本看似破舊的書,他們也更傾向於收藏舊版本而非全新版本。
胡思書店的定位與行銷策略
位於公館的胡思書店,周邊環境擁有台灣大學和國立師範大學等知名學府,這裡的學術氛圍濃厚,理工類書籍銷售情況良好。因此,主要專注於推廣學術類書籍,以滿足這一地區學術人士的需求。
而位於士林的胡思書店則是社會人士的聚集地。因此,主打文史哲、藝術、電影、翻譯、親子、企管財經、宗教、法律等類別的書籍,以迎合這一區域的讀者群。
在蔡能寶的經營下,有一群固定的退休顧客群,他們是書店的常客之一。他們經常逛書店,因此胡思也致力於滿足他們的閱讀需求,提供他們優質的閱讀體驗。
此外,蔡能寶很喜歡營造書店的儀式感,常鼓勵同事們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裝飾書店,以營造出獨特的氛圍。胡思的團隊夥伴有些會編寫書評、推薦書籍,並將它們放在特定的角落,從而增加顧客對書籍的興趣,推廣書籍銷售。
疫情對胡思書店的衝擊與未來展望
胡思書店最早的分店是天母店(2002年),後來天母店遷移到士林店(2008年),並於2010年開設了另一家公館店。
然而,公館店後來搬遷至赤峰街的南西店(2020年),不幸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使得南西店在短短幾個月後不得不暫時關閉。
蔡能寶一直非常重視引以為傲的胡思人文講座與空間,以及與咖啡相關的元素。然而,現在只剩下士林店一家,由於店鋪空間有限,難以再現過去的繁榮景象,這實在令人感到遺憾。
疫情的影響對於胡思二手書店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原本人文講座和咖啡文化預計會在南西店繼續發展,但由於疫情的關係,最終南西店不得不停業。目前,只剩下士林店一家營業,且由於空間有限,無法舉辦人文講座,店面業務也只能限於售賣書籍。
為因應形勢的變化,蔡能寶決定進行重大轉型,將業務拓展至網路書店。她已擁有一個倉庫,計畫將存放於倉庫的書籍轉移到網路書店進行銷售。
儘管如此,蔡能寶仍然希望在未來能進行更多的創新。例如,利用網路平台進行線上演講,透過她的社群平台讓文史工作者等人可以推廣他們的理念。
蔡能寶透過胡思二手書店的經營,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更成為了文化傳承的守護者。在面對時代變遷與挑戰時,她展現出的不僅是對過去的堅持,更是對未來的憧憬與探索。
透過她的故事,我們看到了在快速消費的時代中,仍有人堅守著對知識、文化的熱愛與尊重,並努力將這份情感傳遞給下一代。蔡能寶及其胡思二手書店的經歷,是對當代社會中書籍與文化價值守護者的一次深刻反思與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