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整理/邱翌瑄﹞
「我本來沒有打算回來的。」謝欣庭笑著說。語氣中藏著些微的遲疑與坦率,就像她親手繪製的小房子插畫||帶著歲月的紋理,有些寂寞,卻也溫暖安靜。也像她親手做的甜點,外觀樸實卻有層層故事,餘味繞舌。
謝欣庭,祖籍金門烈嶼羅厝,過去長年在台中擔任平面設計美編,生活節奏緊湊,日子彷彿沿著城市的軌道一路向前。她從未想過自己會回到離島,更別說是那座幾乎沒什麼記憶的「家鄉」。
人生的轉折,始於父親的一個決定||返鄉當蜂農。不久後,母親也回到金門陪伴父親。看著父母兩人落腳烈嶼,她心中浮現一個從未認真思考過的念頭:自己是否也能,在這樣一塊陌生卻屬於家的土地上,重新開始?
然而對她來說,金門不是熟悉的故鄉,更別說烈嶼羅厝。小時候,她的爺爺早已搬到金湖山外討生活,她童年記憶中的「阿公家」,其實就是金湖山外,而非祖籍所在的羅厝。羅厝,對她而言,反倒像一個遠方的地名,與血脈相連,卻情感陌生。
直到親身踏上那塊土地,與風聲為伴,與寧靜對話,她才開始在心裡,一筆一筆描繪起屬於自己的烈嶼地圖。
離職,返鄉,從畫筆開始
「其實那時候我在台中做設計,薪水到了某個階段就停住了。不管你再努力、畫再多張稿,沒有自己的品牌,就沒有上升的空間。」謝欣庭語氣平靜,卻藏著對那段城市職涯的深刻反思。在設計公司裡,她曾努力追求效率、精進技術、嘗試各種風格與提案。每一次加班熬夜,每一張交出去的設計稿,她都認真以待,期待某一天能換來質變。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升遷遙遙無期,薪資也長年停留在一個固定區間,讓她不禁懷疑:難道這就是她未來三十年的生活模樣?
那時,父親返鄉從事蜂農,母親也回到金門陪伴左右。家人多次邀她回來看看,甚至提議:「不然就先休息一下,陪我們住在羅厝,換個環境試試看。」於是,她抱著一份「不然就試試」的心情辭了工作,拖著行李箱,搭飛機,跨過海峽,回到了從未真正生活過的烈嶼。
烈嶼的第一印象,不是蔚藍大海或古厝風情,而是一種近乎「空白」的靜默。沒有捷運,也沒有便利商店的霓虹;只有風吹過樹梢的聲音、偶爾經過的機車、還有在巷子裡打招呼的鄰居。她笑說:「每天都聽得到鳥叫聲,但看不到人。真的很不習慣。」
這種與都市節奏截然不同的日常,剛開始讓她感到極度不適應,甚至有些孤單。但就在某一個午後,她無意間拿起了許久未碰的畫筆。她開始畫窗外的紅磚古厝、門口的石牆、轉角的風獅爺、盛開的雞蛋花。她發現,這些原本冷清的角落,其實藏著許多細緻的線條與色彩,只是過去從未有人仔細觀看。
畫著畫著,她的心也漸漸靜了下來。那些畫筆勾勒的不只是風景,更是一種與這塊土地建立連結的過程。她說:「我好像第一次開始用自己的眼睛,去理解所謂的『家鄉』。」從原本茫然無措的離島生活,謝欣庭慢慢找到了節奏,也重新找回了創作的初心。
一起做點心吧,媽媽說
謝媽媽是那種會一邊嫌甜食太膩、一邊卻樂此不疲地研究點心配方的女人。嘴上說不吃,手卻停不下來,尤其是回到金門後,生活節奏慢了下來,她也開始動起了想「做點什麼」的念頭。
「有一天她突然說,既然我們家有自產的蜂蜜,我又喜歡做點心,妳又會畫圖,不然我們來試試看,用蜂蜜做點什麼好吃的?」謝欣庭回憶母親當時眼裡閃爍的興奮。這一句看似隨口的提議,竟成了她們母女共同創業的起點。
於是,一個負責揉麵團、一個專心試吃;一個鑽研配方、一個著手包裝設計。兩個人,一步步將自家的蜂蜜變成甜點,也變成故事。她們創立了「沒事了手工點心」並且跟父母親的蜂蜜品牌《海霓蜜坊》結合,一間融合蜂蜜產品、手作甜點與插畫商品的複合式小店就在羅厝漁港-媽祖廟的後方誕生了。
店內除了有自家產的蜂蜜外,還有父親從各地蜂農朋友帶回來的蜂蜜以及相關的有趣的食品,其中吸引著小編的眼光是,是店內的非賣品裝飾,那是金城十六藝文特區的紅磚古厝的禮盒||兩層樓的立體結構,有門有窗、還畫上花磚與燈籠,全由謝欣庭親手繪製。「很多人看到都以為是紙紮屋,我聽了只能苦笑,可能是我畫得太寫實了吧。」她笑著說。
其實,這牽涉到一次令她哭笑不得的插畫接案經驗||設計包裝插畫時,被誤用成房子盒子,導致商品氛圍跑偏。
從那時起,她便學會在藝術與商業之間找到平衡,也把這份經驗轉化為今天店裡最具代表性的設計之一。
一場「插畫變紙紮屋」的誤解
那是一次令謝欣庭至今記憶猶新的經驗。一開始,她是受邀為金門十六藝文特區設計一款文化禮盒插畫。合作單位希望透過她的筆觸,呈現出十六藝文特區古厝的特色風貌。她如往常般投入創作,用細膩的線條描繪紅磚牆、窗戶、門匾等,想像這個禮盒在遊客手中成為金門文化的延伸與紀念。
然而後來她才發現,設計單位在製作實體包裝時,直接將她的插畫完整地包覆在盒身,沒有再進行圖像調整或搭配其他元素,使整體看起來就像是一棟「縮小版」的房子盒。當商品正式上架後,竟意外引起誤會,有消費者誤以為這是一款「紙紮屋」,甚至懷疑是否與喪葬用品有關,結果部分店家因此感到困擾與不滿。
謝欣庭說起這段經歷時,忍不住苦笑:「那真的是一堂深刻的課。」原本充滿美意的插畫,因為缺乏後續設計溝通,最後竟演變為商品定位錯置的案例。
「插畫、藝術與商業之間,其實有很大一塊是誤會與磨合的過程。」她感慨地說。這段經歷雖然讓她當時非常沮喪,但也因此更深刻地體會到,創作不是一廂情願的輸出,而是一連串與觀眾、合作對象的對話與調整。
如今的她,學會在設計中保留藝術的靈魂,同時也不忘顧及市場接受度與視覺語言的誤讀風險。那場「紙紮屋事件」,成了她創作歷程中的一面鏡子,也是一次向現實低頭後依然不失自我的修煉。
夢裡誕生的甜點:綠草石塔
「沒事了手工點心」最具代表性的一款作品||「綠草石塔」,竟然是謝欣庭從夢中帶回來的靈感。那是春天的某一夜,烈嶼的風不吵不鬧,卻似乎輕輕在她耳邊低語著一種尚未成形的想像。
那段時間,烈嶼鄉正籌辦一年一度的《綠色岐蹟:烈嶼綠石槽》活動。春季的烈嶼雖然不像金城、山外那般熱鬧,也沒有媒體爭相報導的藍眼淚奇景,卻有著一大片宛如海中草原的綠石槽,在潮間帶綻放出屬於島嶼的節奏。活動主辦單位有感於她與母親的點心創作日漸受矚目,便主動邀請兩人設計一款與「綠石槽」主題呼應的限定甜點。
「我一開始真的想破頭,怎麼做出一款吃起來有春天感、又有烈嶼特色的點心?」謝欣庭笑說,結果就在某個夜裡,她夢見自己走在一條綠意盎然的小海岸,海風拂過,一個像迷你燈塔又像珊瑚礁的小甜點靜靜地坐在桌上。
她驚醒後立刻拿起畫筆,把夢中的甜點形狀、色彩、質感一一描繪下來。接著便與母親展開長達數週的試做實驗,嘗試不同配方與結構。最終完成的「綠草石塔」,是由蜂巢糖、檸檬蜜凍、蝶豆花果凍與酥塔層層堆疊而成,外型清新典雅,宛如海岸邊一株夢裡盛開的春草。
「這款點心一定要現場吃,邊吃邊看窗外的烈嶼春天,才最對味。」謝欣庭說。她希望有一天,來訪烈嶼的旅人,不只是來拍風景,更能走進這間小店,吃一口屬於這座島嶼的春天。
讓祖厝重新呼吸
位於烈嶼羅厝的老祖厝,原本是一棟靜靜沉睡在時間裡的古厝。多年未使用,牆面斑駁,窗櫺塵封,曾經盛開的枇杷樹,也顯得有些落寞。但隨著謝欣庭一家返鄉定居,加上政府計畫與輔導專員的協助,這棟老屋終於有了新的使命與氣息。
他們成功申請到創業與空間改造補助,將祖厝轉型為一間融合展示、手作甜點、蜂蜜商品與文化伴手禮的小店||「沒事了手工點心與海霓蜜坊」。走進店內,牆上掛滿謝欣庭的插畫,描繪著烈嶼的風景與日常。櫃檯前陳列著媽媽親手製作的蜂蜜餅乾、貝果和鬆餅。門口的老枇杷樹依舊站立,只是現在多了幾株她們精心栽種的植物,隨風搖曳,也讓來客在第一眼就感受到一股生活的暖意。
「我們希望這裡不只是賣甜點的地方,也是一個可以坐下來,聽我們說金門故事、聊聊蜜蜂、聊聊畫的地方。」謝欣庭這麼說。為了讓這間店真正融入社區與日常,她們還設計出百元價位的便當與點心盒,提供給前來參訪的旅人與鄰近機關。即使謝媽媽自己不愛吃貝果與鬆餅,仍願意為了顧客、為了空間持續營運而用心製作。
「我們的客群真的很有趣,有人專程來買貝果,有人只吃鬆餅,也有人衝著蜂蜜來。」謝欣庭笑著說:「有時候客人一走進來,我就好像能看見他頭上浮著一個標籤,寫著他今天的目的,真的很好玩。」在這棟重新呼吸的老屋裡,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插畫是一種路徑,也是一種對話–結語
這些年來,謝欣庭接下不少插畫設計案,有些來自合作邀約,有些純粹是她對生活的回應。烈嶼地圖、文化明信片、帆布袋、點心包裝……她的畫,總帶著一種溫和卻鮮明的個人風格,不刻意討好、不誇張渲染,但總讓人感覺真實。她說:「插畫對我來說,已經不是單純的工作或收入來源,它比較像是一條路徑,通往我內在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我用來和世界說話的語言。」
她畫的不只是風景,也不只是蜂蜜與點心,而是將眼中所見、心中所想,轉化成能與人交流的圖像。畫紙上的金門,不再只是教科書裡的戰地記憶或觀光手冊上的定點,而是她每天經過的一棟厝、庭院邊的一株草、甚至店門前飛舞的蜜蜂。這些元素在她筆下被重新詮釋,從生活提煉出溫度。
「我畫的不一定是最美的,但一定是我親眼看見、親手摸過、親身感受到的。」她說,語氣平靜卻堅定。那是一種屬於創作者的真誠,不求轟動,只求留下記憶的軌跡。
談到未來,她坦承仍有些茫然,但已不再害怕。過去的她總以為人生要有清楚的目標、要朝某個方向奔跑才算有意義,但回到烈嶼、陪伴父母、畫畫、做點心,這些看似微小的日常,卻漸漸讓她明白:有時候,人生的答案不是在遠方,而是在眼前的一筆一劃、一塊蛋糕、一句話裡。
「其實我現在還是不太知道未來會怎麼走,但我知道我會繼續畫、繼續做甜點,也希望可以讓更多人認識金門的土蜂,認識這片土地的溫柔與堅韌。」她笑著說,眼神裡帶著比過去更踏實的光。「我想讓這家店,成為烈嶼這個寧靜漁港裡的一處歇腳點。讓大家有地方坐下來喝杯茶、聊聊天、吃塊小點心。」
那天下午,羅厝的風很輕。謝欣庭坐在自家店鋪的櫃台後方,陽光穿過窗戶,照在她設計的插畫作品上。蜂蜜圖騰,那是她畫的,也是她與母親共同生活的縮影||一筆一畫建起來,一點一滴揉出來,裝著故事,也盛著家的味道。
這不是壯烈的創業故事,沒有掌聲、沒有亮眼的成績單,也沒有什麼「成功學」可以複製。但它有一種溫柔的堅定,就像烈嶼的春天,不鋪張、不喧嘩,卻始終如約而至。
「我不確定未來長什麼樣,但我會一直在這裡。」她輕聲說。「畫、做甜點、迎接每一個走進來的人,還有去發現生命中更多朋友與可能性。」
或許這正是謝欣庭與她的「沒事了手工點心與海霓蜜坊」想傳遞給這座島嶼與來訪旅人的訊息:日子,能夠緩緩過;故事,可以慢慢說。風吹進窗內、香氣飄進街角,只要你肯停下腳步,生活,就有了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