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門這片海島上,石蚵田的故事已延續了400多年,承載著族群的記憶與情感。然而,隨著年輕人口外流與產業老化,這項傳統產業逐漸沒落。返鄉青年李佳融,以她的專業與熱情,將傳統與創新結合,為這片土地注入新的生命力。她的故事,是社區共興的典範,更是對家鄉深厚情感的最佳詮釋。
從旅遊夢想到返鄉行動
李佳融出生於台灣,金門是她的原鄉地。由於父母嚴格要求,她只有在學業成績表現優異時才能回金門探望外公外婆。這樣的家庭規定,讓她從小就與金門建立了特殊的情感連結。每次踏上金門的土地,她都會感受到濃厚的鄉愁與歸屬感,並深刻意識到這片土地對她意義非凡。
在升學選擇上,李佳融的決定充滿個人特色。她熱愛語言學習,認為語言是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但她不滿足於書本知識的局限,決定選擇旅遊相關科系。這個選擇不僅能結合她的語言興趣,還能讓她學到實用的職場技能。雖然當時就讀的大學並非一流的學校,卻有良好的師資,在他自己以高度的自我要求投入學習。
大學期間,她在旅遊專業中發現了自己的潛力,並在老師的鼓勵下,積極參與課外實踐活動。最終,她憑藉堅持不懈的努力考上了研究所,為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研究所時期,李佳融開始接觸社區,特別是如何通過非營利組織幫助弱勢群體改善生活。她參與了一些社區活動,見證了這些組織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為社區帶來深遠的影響。這些經歷深深啟發了她,也為她未來投入地方創生與社區規劃埋下了種子。
然而,她的返鄉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研究所畢業後,由於家庭突發變故,她不得不回到金門,應聘為戶政事務所的臨時人員。在這段基層工作的過程中,她深入了解了公務體系的運作,同時也目睹了政府在資源不足下推動地方發展的艱難。「金門的公務人員幾乎一人身兼多職,很多好的計畫因為預算或人力不足而無法實現。」這樣的經歷讓她開始思考:民間是否能扮演更靈活的角色來彌補這些不足?
正是在這樣的反思下,李佳融逐漸找到自己的方向。她決心將所學與經歷結合,運用民間力量推動家鄉的創新發展。她以旅遊為切入點,試圖為金門的傳統產業注入新的活力,開啟了屬於她的返鄉創生之路。
地方創生:石蚵產業的轉型之路
位於金門西北角的古寧頭石蚵田,擁有超過400年的歷史,曾是金門重要的經濟支柱。然而,隨著人口老化和產業斷層的加劇,這項傳統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今,最年輕的蚵農年齡也已超過65歲,許多石蚵田因後繼乏人而荒廢,部分蚵樁甚至被泥沙掩蓋,逐漸消失在海岸線的記憶中。
面對這樣的困境,李佳融與古寧頭社區發展協會攜手,為石蚵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她透過創新思維,嘗試將石蚵產業與地方觀光結合,打造出一系列結合文化、教育與體驗的活動,不僅為這片海田賦予新生命,也讓外界重新認識這段源遠流長的產業故事。
將「以海為田」的智慧傳承
李佳融的轉型計畫,以創意設計為核心,成功吸引了各地遊客的關注。她與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推出了多元化的體驗行程,從石蚵田的導覽,到剝蚵實作,再到手工DIY課程,全面展現「以海為田」的智慧與傳統。參與者不僅能親身體驗蚵農的日常工作,更能從中理解這片海田背後的文化價值。
她特別強調活動的教育意義。在課程中,遊客可以學習潮間帶生態知識,了解石蚵田如何在自然與人類活動中找到平衡。這些活動不僅吸引了親子家庭與觀光團體,也成為許多學校戶外教學的首選地點。
培訓蚵農轉型:從生產者到文化傳承者
為了讓石蚵產業實現永續發展,李佳融還特別設計了一套針對蚵農的培訓計畫。她協助當地蚵農轉型為導覽解說員,教授他們潮間帶生物的基礎知識、安全教育,以及帶隊技巧。這些課程讓蚵農不僅能熟練地介紹石蚵田的歷史與生態,還能以專業的態度帶領遊客安全體驗。
培訓過程中,李佳融不僅幫助蚵農提升技能,也強調他們的角色轉變–從傳統的生產者變為文化傳承者。這樣的轉型不僅賦予蚵農新的職業身分,也讓他們成為地方故事的最佳代言人。
在李佳融的推動下,古寧頭石蚵田成功轉型為金門的重要旅遊景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參觀與體驗。這片海田不再只是蚵農辛勤工作的場所,而成為連結傳統與現代的文化橋梁。
她的努力,不僅挽救了一個面臨消失的產業,也為金門地方創生提供了一個成功範例。石蚵田如今不僅是一片生產地,更是一個傳播文化、凝聚社區的舞台。這項轉型,為金門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也讓古寧頭的歷史與文化在新的世代中繼續傳承下去。
李佳融的故事,正是地方創生的最佳詮釋:在守護傳統的同時,擁抱創新,為地方發展找到嶄新的可能性。她的努力,讓這片海田重新煥發光彩,也為金門的未來開啟了更多可能。
返鄉的挑戰與堅持
推動地方創生並非易事,特別是在金門這樣人口外流嚴重的地區。「最大的挑戰是,當你把年輕人帶下蚵田體驗一天後,隔天她們就不來了。」李佳融笑著說,這是她最初面對的困難之一。
蚵田工作辛苦且環境惡劣,但李佳融並未因此放棄。她深知,僅靠說教無法吸引年輕人,她開始嘗試用更多創新的方式,讓金門的文化與產業更有吸引力。她結合戰地史蹟、閩南文化與出洋客故事,為金門旅遊注入更多層次與深度,讓參與者在活動中不僅能體驗勞作,還能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故事與精神。
地方創生的實踐與啟示
在地方創生的道路上,李佳融以實際行動為金門帶來了全新的活力。從基層公務員到金門大學觀光系的教師,再到社區規劃師,她一步步累積經驗,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逐漸探索出一條適合金門的地方創生之路。
李佳融認為,地方創生的核心不僅是硬體建設,更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互動。金門雖然地小人稀,但擁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資源。然而,這些資源因人口外流與空間閒置而未被充分利用。她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問題,帶領團隊挖掘社區的潛力,通過設計符合當地需求的活動,為金門的閒置空間注入新生命。
其中,「體驗金門島生活」模式成為她創新的亮點。她邀請外地青年來到金門,在提供專業力的同時體驗當地生活,學習新技能,並參與社區的發展建設。這種模式不僅解決了金門人力不足的問題,還吸引了更多年輕人了解並愛上這片土地。他們透過與當地居民的交流,深入體會金門的文化底蘊,並將這份珍貴的記憶帶回家鄉,進一步擴大了金門的影響力。
李佳融的努力,使得古寧頭的社區振興不僅停留在表面,而是真正滲透到社區的每個層面。她導入創新的思維與踏實的行動,讓更多人看見古寧頭的文化魅力,也讓這個聚落的故事得以延續並被更多人珍視。
民間與政府的合作:創生的關鍵
在地方創生的實踐中,李佳融深刻體會到,民間與政府的合作是成功的關鍵所在。地方創生涉及文化傳承、產業發展與社區活化等多層面工作,政府的角色不可或缺,但其有限的資源與行政架構,往往難以靈活應對地方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民間力量的加入成為重要的補充,為地方創生注入更多可能性。
李佳融充分發揮了民間與政府的橋梁作用。她協助當地社區發展協會撰寫提案,向政府爭取經費,這些資金被用於舉辦文化活動、進行解說員訓練,以及推廣地方文化等項目。她認為,政府並非無能,而是受限於人力與預算,許多優秀的構想因資源不足無法落實。而民間擁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快速響應社區的需求,透過雙方的互補合作,實現更多成果。
在協助社區的同時,李佳融還將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她認為,地方創生的核心是人,只有改變人,才能改變環境。她在教學中啟發學生從多角度思考社區與政府的互動,幫助他們了解如何透過創新手段連結兩者,從而促進社區的發展與進步。
李佳融始終堅信,地方創生不僅僅是硬體設施的升級,更是一場人與地方之間的深層次對話。她以行動詮釋了民間與政府合作的價值:民間可以彌補政府的不足,提供創新與靈活性;政府則可以為民間提供穩定的支持與資源。兩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才能為地方創造出長久的生命力。
透過這種合作模式,金門的社區不僅保存了珍貴的文化遺產,還實現了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李佳融的實踐表明,地方創生的真正意義,是讓每個人都能成為改變的一部分,透過合作為家鄉描繪更美好的未來。
展望未來:以創新書寫金門故事
未來的願景:讓金門故事延續更久遠
2020年,李佳融承接經濟部了「在地青年創育坊」計畫,這是一個為返鄉青年提供創業支持的平台,也是她地方創生實踐的重要里程碑。她深信,年輕人才是地方創生的關鍵,吸引更多青年回到金門,才能為這片土地注入持續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這項計畫不僅提供資金支持,更透過資源整合與創業輔導,讓返鄉青年能以創新的方式將個人夢想與地方發展結合。她的目標不僅是培養一批在地創業者,更希望建立一個互相支持的青年社群,讓金門成為年輕人願意留下、也能有所成就的地方。
然而,這條路並不平坦。資金短缺、人力不足,以及如何說服更多人相信地方創生的價值,都是她面臨的挑戰。但即使困難重重,李佳融始終堅持初心,不斷探索更多可能性。她不僅是計畫的執行者,更是金門故事的書寫者,用她的行動展示出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
計畫結束後,李佳融與熱愛金門的青年們成立了社團法人金門社區產業創生協會,而她榮獲票選為首屆理事長。李佳融希望,透過大家持續的努力,能讓金門的文化與產業在傳承中創新,讓這座小島的故事更豐富、更動人。她相信,地方創生不僅僅是保留歷史,而是賦予傳統新的生命力,讓更多人看見這片土地的可能性,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歸屬。
對於金門的未來,她充滿期待。李佳融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地方創生的意義不僅是讓一片土地變得更美好,更是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因為彼此的連結與努力,而擁有共同的希望與夢想。這片土地的故事,因她與更多年輕人的參與,必將繼續延續下去,閃耀出更加迷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