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下午三點,台灣民眾的手機接連響起國家級警報,混亂中產生了一個疑問:中國究竟發射了什麼?原本警報顯示為衛星經過台灣南部上空,但英文警報版本卻驚人地顯示「Missile」(飛彈),在總統大選前夕,這一差錯加劇了外界的不安。
國防部在警報25分鐘後的第一版新聞稿聲明,中共在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執行火箭搭載衛星發射任務,該火箭飛行路徑經過台灣西南空域上空,高度位於大氣層外。
緊接著,又發出第二版新聞稿,除了糾正英文版措辭:「惟簡訊英文用語,未能精準表達發射物係衛星而非飛彈,國防部向社會大眾致歉。」還把「西南空域」上空改為「本島南部空域」上空。
為什麼會出現兩版路徑?從國防部最新的當天晚間8點說明,可窺其一。
比對美國聯邦航空署的原判路徑以及實際路徑,可以發現,這枚衛星火箭的軌跡約略往北移,直接進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並先後飛越台南及台東上空。
「這次經過本島上空的高度是500公里,」國防部參謀本部情報參謀次長室次長顏有賢說。
也就是說,並不像外界原先猜測,火箭飛行高度可能介於海拔100公里的領空跟外太空「卡門線」、導致難以研判,而是遠遠超過。
「我們了解,國際對領空定義仍有爭議、沒有一致說法。也因此,對於任何通過我們領空的飛行物,都會綿密監偵,會視飛行高度、可能造成的危害,做適切反應。」孫立方如此解釋。
而中國大陸官媒中央電視台的微博,則搶在第一時間透露更多訊息。央視報導及相關廣播,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下午3點3分,使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愛因斯坦探針」衛星。採訪團隊也從金門可以收聽到的廈門廣播接收到相關訊息。
過去70年,全球一年平均發不到100顆低軌衛星,但近3年,這個數字暴漲20倍,一年發射超過2000多顆,背後的主力,除了馬斯克旗下的星鏈,另一個要角就是由中國官方主導,新的太空大戰儼然成形。
事實上,愛因斯坦探針發射計劃也不是秘密。根據《新華社》去年報導,中國打算在2023年底發射愛因斯坦探針,希望捕捉超新星爆發出的第一縷光,以及發現宇宙更遙遠、更暗弱的天體,有望成為中國「黑洞」研究的先驅者、衛星研發的重要里程碑,太空探索的先鋒者,各大國從不會缺席。
發射這樣的衛星會需要發到國家級警報嗎?國防部晚上聲明,此次國家級警報由空軍作戰指揮部指揮跟發布。「因為(這次)有異常狀況,進入我本島南部上空,」顏有賢補充。
同時間著名的Discovery頻道官方臉書粉絲團發文表示「太空碎片可能在正常衛星發射時、沿軌道飛行時、在太空運作或故障時、完成任務未脫離軌道時產生」,引發不少網友熱議。
Discovery在其官方臉書上發布貼文,貼文寫道「太空碎片可能在正常衛星發射時、沿軌道飛行時、在太空運作或故障時、完成任務未脫離軌道時產生。」意即,衛星看來無害,但恐怕產生「所謂的太空碎片」,不能輕忽。Didcovery小編也附上此次中國發射的「愛因斯坦探針衛星」解說,讓網友認識到底是發射什麼。
也有相關專家分享去年4月16日的新聞報導,報導內容為中國發射衛星,碎片掉落台灣北部外海,造成33航班改道迴避,討論起有關太空垃圾的問題,並分享去年在尼泊爾,當時一架中國在2022年7月29日發射的「長征-2D」運載火箭,搭載部署3顆用做軍事偵察的遙控感測間諜衛星,這個重達4噸重的太空垃圾在太空停留了200多天後重返大氣層,並於尼泊爾上空燒毀解體,雖無地面人員、財物損傷或自然生態破壞消息傳出,但國際媒體對於中國大陸無法有效控制善後的能力,給予嚴重批評。
當中就有美國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喬納森‧麥克道爾(Jonathan McDowell)指出,沒有任何國家會把這些物體留在軌道上,並以不受控制的形式,重新進入大氣層,「但中國發射時的安排,是讓它(火箭殘骸)在某個不可預測的時間,重新進入世界上隨機的某個地方。這可能不是一個好的計劃。」
而中國紀錄片導演張贊波亦曾於2009年拍攝紀錄長片「天降」,以中國湖南省綏寧縣為背景,記錄當地居民因生活在火箭殘骸落區而遭遇的許多困難和不幸。
對於我國國防部發送國家級警報簡訊一事,行政院長陳建仁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一個火箭投射器經過台灣本島上空,政府有義務讓民眾知道,推動的火箭會一節一節掉下來,要提高警覺。

圖二:「國家級警報」屬於政府「防救災雲端計畫」,為行政院相關部會和4G業者合作而成,在相關發布機關送出警報後,民眾大約4到10秒就可以收到訊息。
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資料,國家級警報來自災防告警系統,共有以下23種:
﹝大雷雨即時訊息﹞﹝地震速報﹞
﹝海嘯警報﹞﹝颱風強風﹞﹝火山噴發訊息﹞﹝公路封閉警戒﹞﹝水庫放水警戒﹞
﹝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警戒﹞
﹝傳染病﹞﹝國際旅遊疫情﹞
﹝防空警報(飛彈空襲)﹞
﹝核子事故﹞﹝疏散避難﹞﹝電力中斷﹞
﹝爆炸﹞﹝工業火災﹞﹝緊急停水﹞
﹝空品警報﹞﹝重大災害﹞﹝低溫警報﹞
﹝毒災警報﹞﹝森林火災﹞
以上資料來源: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網站